本文内容来自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的首都科学讲堂。讲堂每周邀请院士专家开讲,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促使公众全面、正确理解科学。
快乐暑假将至,开心玩耍的同时,也千万不能忘记,暑期同样是儿童青少年安全事故的高发时期。地震、火灾、触电、溺水、户外遇险……面对各类突发危急情况,孩子应怎样提前建立好安全意识?家长应保持怎样的防范和警惕?
本期首都科学讲堂特邀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英、北京东城区地坛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李浩然、医院卫勤训练中心副教授张新宇、中国儿基会儿童安全教育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郑军,共同带来一份暑期儿童安全防护指南,解锁应急防护技能,为孩子筑好安全防线。
▲快乐暑期安全相伴(上)
▲快乐暑期安全相伴(下)
地震知识与应急避险
主讲嘉宾:
张英
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高级工程师
什么地方地震比较多?
大多数科普会告诉您在地震带上,地震发生比较频繁。全球主要有两大地震带,一是从欧洲到喜马拉雅山的欧亚地震带;二是围绕太平洋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个人比较推荐一种探究方法:找一张空白地图和地震发生地点的经纬度信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式来探究世界上地震发生比较多的地方,从而探究地震带的概念。这样,大家会发现,我国地处在两大地震带中间,可以说是“前有狼、后有虎”,腹背受敌,地震灾害多发、频发。截至目前,我国除了贵州和浙江两个省份没有发生过六级以上地震,其他省份均有发生。
地震,我们都需要了解什么?
一是地震“要素”。大家经常看新闻,新闻里有这样的说法:“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某时、某地、发生了某级地震”,这是三要素,如果加上伤亡人数及财产损失就是地震的“五要素”。
二是震级和烈度。怎么理解震级和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就跟电灯泡一样,你离它越近,它是越亮的,离它越远就越暗。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情况即烈度是越大的,越往外影响就慢慢变小了。
三是地震能量。“里氏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出来能量的大小,按几何倍数增加,地震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约32倍。七级地震释放能量是六级地震的32倍,那么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该是六级地震的多少倍?32×32,基本等于多倍。全球每天都有几百万次地震发生,有的小地震能量过小,发生时候大家几乎没有感觉,还有些地震发生在无人区或深海里。地震并不可怕,如果建筑坚固结实的话,选择科学的应急避险方法,六级以下的地震基本是不会有人员伤亡。
什么是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地震超快警报,比如说某地发生地震了,利用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比地震波快的特点,所以能够预警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让人群就近疏散,火车减速停驶,高铁断网,燃气也得提前切断。
地震预警是地震预报吗?
不是的。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之后,通过电磁波来预警其他地区的人们。地震预警也有盲区,比如在如果太近可能来不及预警;太远地区也没有预警的必要。
地震预报为什么是世界难题?
地震预报涉及到四个时间尺度: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中长期预报相对比较容易,地球物理学家能推测哪些地方未来更容易发生地震。但临震短临预报还不过关,为世界难题。同时,我们如何去平息地震谣言,如何开展科普、发布工作也是值得思考的。
“小震不用躲,大震不用跑”,这种说法对吗?
室内避震,是逃是躲需要因地制宜。原则上,振动剧烈时要躲避,振动弱小或强烈振动过后要迅速跑出户外。如果有地震警报,可以根据警报提示,迅速决定躲避或跑出户外。无论大震小震,我们都应该做到震时躲避,震后快速疏散。为什么呢?我们躲的不是房倒屋塌,躲的是吊灯、天花板等坠落物的影响。震后快速疏散的原因是,避开后续大的余震的风险。当然,如果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没有信心的话,也可以第一时间疏散到空旷场地。
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牢记“伏地、掩护、手抓牢“,伏地掩护,手抓牢,为什么要这么做?纵波可能让人上下颠簸,横波让人左右摇晃,站立不稳,所以我们应尽量降低重心,让自己不至于摔倒。同时,要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无论如何要用坐垫等保护好头部。然后接着做好”震时躲避,震后快速疏散”。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自然现象,地震并不可怕,除了做好相关科普知识储备,我们平时也可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家中常备应急包、绘制防灾地图等,做好演练,居安思危,做到有备无患。
遇到火灾我们该怎么办
主讲嘉宾:
李浩然
北京东城区地坛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
发生建筑类火灾怎么应对?
首先要把火灾发生地点、自身和他人情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及时提供给消防员。好多人有这个疑问:高楼发生火灾之后到底该往哪逃,是向上跑,还是向下跑,还是留在家里?最官方的解释是:打电话。为什么?旁观者清,救援人员可以告诉被困人员火势情况如何,根据周围形势帮你作出准确判断——到底是逃还是守,是该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建筑中的封闭式疏散楼梯间也是火灾救援时的“生命线”,可以隔挡近1.5小时的火势。即便是楼内的其他位置发生了火灾,火和烟都不可能短时间突破这里,所以这里经常是逃生时的最佳选择。
发生电器类火灾怎么应对?
电器类火灾会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大多可燃,所以更加危险,容易引起接二连三的爆炸。这时,我们要做到“低头、捂鼻、靠墙”。低头可以躲避烟尘。用蘸水浸湿、拧至不滴水的湿毛巾捂住口鼻,保证口鼻透过毛巾可以呼吸,这样能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避免烟尘吸入鼻腔和呼吸道。靠墙行走,避免人员疏散时被挤倒,因为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挤倒,很难再爬起来,容易引发挤踏事故。而我们不能把湿毛巾等同于过滤式呼吸面罩,因为湿毛巾对大部分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起不到过滤作用,所以在疏散过程中,遇到浓烟,切勿贸然穿过,可以更换路线或者退守。如果选择退守,直接拨打。
发生厨房类火灾怎么应对?
灶台火灾一定要先关阀、再灭火。关气后再灭火,没有可燃气体散发,就防止了二次危害。
用灭火器需要注意什么?
提,要提起灭火器。拔,拔掉铅阀,上面有一个小耳鼻。握,握住软管前端,把持好面对着火的方向。压,对准火焰根部,按压握把就可以灭火了。
我们使用灭火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风向,注意安全距离。灭火器要“点射”式喷洒,火势只要起来就对准喷洒,所有移动式灭火设施都是为后续消防救援人员取用固定消防设施来争取时间的。
时刻绷紧安全的弦,火场永远比你想象得要复杂。作为儿童青少年来说,遇到险情首选保护好自己,只要能够在火场里面安全地逃生,就是对我们消防救援人员的最大支持。
暑期易发急症常用急救技术
主讲嘉宾:
张新宇
医院卫勤训练中心副教授
心脏为什么会发生骤停?
心脏骤停的情况,在全世界上发生频率都很高。心脏停跳会引发心肌缺血、脑死亡,也会导致生命的终止。除了一些疾病原因,引发心脏骤停的情况有多种。一般是气道梗阻引起的,比如说吃东西噎住后,一口气喘不上来;火灾中呼吸道被烟雾灼伤;溺水时水呛到肺里面……
怎么判断是不是心脏骤停?
首先是听不到心跳声——心音消失了,然后触摸病人颈部和手腕处的动脉——发现脉搏消失了,再次就是人像睡着了一样——意识消失了。这时基本就可以诊断这个人是心脏骤停。还有人表现为面色苍白、断续性地呼吸,像叹气一样很微弱。还有表现就是翻开眼皮发现瞳孔散大,也能确认人失去了意识。
心跳停止了,人的身体会怎样?
心跳停止10秒后,站立的人就会倒地。30秒时全身抽搐,60秒呼吸停止。四分钟后颅内开始水肿,持续到细胞水肿。六分钟后脑死亡,八分钟基本处于植物人状态。所以心脏骤停后,我们要尽早在两分钟之内,启动心肺复苏救援。在心跳停止四分钟内做心肺复苏,复活率能到60%,两分钟内能到80%,超过十分钟后,人基本只剩下死亡。
遇到别人心脏骤停,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看见有人倒在地上,首先要早期识别和呼叫救援。早期识别有两个步骤,首先拍肩膀,喊他,看他有没有意识。其次摸脉搏,看他有没有心跳。如果识别出是心脏骤停,你要拨打电话给救援人员,说清楚在什么位置。如果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小朋友也可以提供信息给救援人员和附近的成年人。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通过电击除颤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是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可以通过仪器上的文字说明来操作救人。
除了用AED,你也可以立即开始对心脏的按压(CPR)。首先患者要平躺,头部不能垫东西,然后对其不停地、有节奏地用力地快按胸骨1/3交界处,深度达5厘米以上,在按压时要注意减少中断,除非确认人已死亡,否则要不停歇地按到医务人员到达才可以停止。期间也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频率在做30次按压进行两次呼吸。如果患者的胸廓有起伏,就说明气体进去了。
溺水后可以用“倒挂控水法”吗?
不可以。如倒立、冲击腹部、拍打背部等控水方法,对于进入肺内的水都是无效的。控水法倒出来的是溺水者胃里的水,反而增加了误吸风险,有害无益。肺里的水只有通过胸外按压产生的血流才能带走。另外,很多早期溺水者由于反射性喉头痉挛引起窒息,其肺里本来也没有很多水。
气道堵住了怎么办?
花生米等小的、颗粒状的和有核的食物,非常容易造成气道的梗阻。气道梗阻的表现: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一会儿患者面色就青紫,肢体抽搐,严重时倒地诱发心脏骤停。
美国医生海姆立克发明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在应对气道梗阻时非常有用。原理是利用对腹部的冲击,增加密闭胸腔的压力,从而使气管的异物顺着气流冲出。具体施救的方法分以下几类情况:
成年人施救者和一个还能站立的成年患者。急救者从背后合抱患者,用拳头有节奏地快速地顶击患者腹部,收紧双臂冲击五次。
当患者意识丧失了,无法站立怎么办?一般使其平躺,在其脐上两横指处,平握冲击腹部。
如果自己卡住了怎么办?可以用椅背或稍微凸出一点的物品,或用自己的手来按压自己的上腹部。
如果1-8岁的小孩出现气道梗阻,可以按照成人方式施救。但如果是婴儿,则不可以使用对成人施救方式。因为婴儿的发育未完成,容易造成脏器损伤。对婴儿该怎么施救?成年人伸出手,托着正面朝下的婴儿的身体及其下颌,用另一只手轻拍击五次婴儿背部。
如果是妊娠期的妇女或者一个腹部很“丰满”的超重者发生了气道梗阻怎么办?施救时,冲击其胸骨正中点,异物也可能被冲出来。如果导致梗阻的物体不是一个硬实的,而是一个软的,比如果冻,就要迅速地用手轻轻地勾出。软烂无形的物体很容易不小心推向气管更深处,所以一定要看准了再取,也要避免被患者咬到手指。
怎么避免气道梗阻?
“食不言,寝不语”,古人说的话有一定科学道理。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尽量少说话,避免高声谈笑,专心细嚼慢咽,把食物咀嚼完全。将食物切成好入口的小块,避免对一个很大体积的食物一口吞。不要边吃饭边运动,对形状特殊的,如果冻、花生米、糖果、药丸等,家长给小朋友吃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多加留意。
户外活动中的风险隐患
主讲嘉宾:
郑军
中国儿基会儿童安全教育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如何应对户外失温?
当人的核心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发生冻伤,接下来乃至失温,而失温的过程是非常迅速的。我们要如何应对失温的情况?电影电视里常演的情节拿雪搓手心脚心,不但不会恢复体温,反而会造成皮肤更进一步的损伤。
人感觉冷,全身上下哪先冷?是手脚四肢。当你感觉手脚四肢冷的时候,这已经是一个危险信号了,因为人的末梢血液已经循环不畅。而失温的情况到最糟糕的时候,人大脑混乱后反而会感觉燥热,会把衣服都脱掉。
应对失温具体步骤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安全转移。有人着急,说我就给患者就地解冻,不可以,一定要转移患者到一个安全的,相应温度高或在风口一个不冷的地方,比如屋内或者帐篷里。一定要让患者跟地表隔离,并做干燥处理。同时,对患者核心区域加温。把暖水袋放在腋下、枕骨、后背、肋骨两侧、胯下等处,慢慢加温。给患者喝些含有能量的牛奶等温热饮品,注入能量,切记不要喝酒。
户外中暑有哪些?
户外酷热环境下,常发生中暑现象。先兆中暑表现为恶心、头晕、头疼、耳鸣、面红耳赤,但是缓解一会儿就会好的。
轻兆中暑表现为呕吐、眩晕,呕吐后导致体液流失,需要通过喝水补充身体的水分。
热环境下中暑的重症有三个阶段: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很简单,热环境下累得肌肉抽筋了,这是一个信号。如果不停下来降温,不补水,不离开热环境,很快会进入到热衰竭状态,人开始丧失意识。当丧失意识后,会从热衰竭阶段进入到热射病阶段,此时处境非常危险,因为达到了脏器的衰竭阶段。人出生的时候,心脏就像一个发动机一样开始运转。寒冷环境下,心脏会加快血液供给;酷热环境下,它会慢慢地跳动变慢衰竭,身体变得衰弱。
如何应对户外中暑?
酷热天气在户外,首先记得多补充水分,多喝含电解质的饮料。可乐这样的饮料越喝会越口渴,因为含糖量太高。给孩子的运动饮料最好是白开水加一点点盐,如果怕没味道的话,可以挤一些柠檬等果汁。遇到中暑情况,第一件事脱离热环境。第二件事降低人体关键核心温度。用毛巾包裹上冰块,放在腋下、枕骨、后背、肋骨两侧、胯下等处,慢慢降温。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饱带干粮,晴带伞。希望今天我讲到的所有知识,相关的恶劣环境大家永远都不会碰到用到,希望每位儿童青少年都可以远离伤害,健康成长。
(本期视频和图片来源于第期首都科学讲堂)
传播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