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分娩的产妇体质虚弱,如果产后经常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很有可能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而导致中暑。此时,若能立即宽衣解带,移至通风凉爽处,补充水和盐,情况会迅速改善。
小知识产褥期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易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也就是产褥中暑。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
正常人体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在37℃左右。产褥期产妇一般体质较为虚弱,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导致产后中暑。
如不及时采取消暑降温措施,病情必然进一步恶化,体温可骤升而高达40℃以上,产妇面色潮红,皮肤变干燥,有汗疹,出现呕吐、腹泻、谵妄或昏迷,随后面色转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瞳孔缩小,终因虚脱而呼吸循环衰竭。即使抢救脱险,也可能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而有严重的后遗症。
危险信号※应急处理1、中暑先兆:口渴、多汗、心悸、恶心、胸闷、四肢无力。
危机指数:★
应急处理:立即将新妈妈移至凉爽通风处,解开衣服,多喝凉开水或盐开水,使其安静休息。
2.轻度中暑:中暑先兆未能得到及时处理,产妇体温开始升高,随后出现面色潮红、胸闷、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口渴,痱子布满全身。
危机指数:★★★
应急处理:轻度中暑者,除上述处理外,适度使用仁丹、十滴水内服,涂擦清凉油,体温上升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置冰袋、吹电扇或给予解热药物退热。
3.重度中暑:产妇体温高达41-42℃,呈稽留热型,可出现谵妄、抽搐、昏迷。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干燥无汗,瞳孔缩小,反射减弱。
危机指数:★★★★★
应急处理:重度中暑时应迅速将新妈妈移至通风处,用冰水或冰水加酒精全身擦浴,在头、颈、腋下、腹股沟浅表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用电扇吹风,医院抢救治疗。
走出误区清爽度夏1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机体靠汗液蒸发散热。而汗液蒸发需要空气流通才能实现。但旧的风俗习惯怕产妇“受风”而要求关闭门窗,产妇深居室内,包头盖被,穿长袖衣裤,紧扎袖口、裤脚,使居室和身体小环境处在高温、高湿状态,严重影响产妇出汗散热,容易诱发中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居室保持通风,避免室温过高,产妇衣着应宽大透气,以舒适为度,有利于散热。
2不少老人认为,蔬菜、水果水气大,产妇不能吃,其实蔬菜水果如果摄入不够,易导致大便秘结,医学上称为产褥期便秘症。蔬菜和水果富含人体“三宝”,即维生素、矿物元素和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增进食欲、促进糖份、蛋白质的吸收利用。新妈妈在产后1~2天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以后可逐渐增加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食物,可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加以补充,保证营养均衡。
3因为荷尔蒙的变化,产后一周会有一个利尿期,身体会透过排汗或排尿等方式,把多余的水排掉。因此如果盐分摄取过多,很可能导致体内水分滞留,且影响母体健康。这一问题的确值得新妈妈注意,但考量到产妇在这段期间容易流很多汗,而电解质的补充还是需要盐,此外,产妇胃口已经很不好了,完全不用盐也不太可能,所以坐月子时盐还是应适当摄入,但一定要比平时更少一些。
4产后汗腺活跃,再加上夏季容易大量出汗,乳房还要淌奶水,下身还有恶露,几种气味混在一起,身上的卫生状况很差,极容易导致细菌进入子宫引起感染,造成产褥热。这就要求处于产褥期的新妈妈要比平常更注意清洁卫生。从科学上来讲,产后洗澡、洗头可清洁身体,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产后一周可以洗澡、洗头,但必须坚持擦浴或淋浴,不能洗盆浴,以免洗澡用过的脏水灌入生殖道而引起感染。浴后要立即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以防受凉。
夏日生活小贴士1、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若感觉有恶心、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时,就应考虑为中暑的先兆并及时采取措施。
2、多喝水,尤其要补充盐水。体温较高者应立即给予冷水、酒精擦浴,快速物理降温,大多轻症患者能得到控制。
3、建议新妈妈最好早上或傍晚的时候开窗、开门通风,中午高温时段则可以开空调或电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风扇和空调时,应将风向对准屋顶,这样能够避免伤风,同时又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千万不可直接对着妈妈吹。室内温度也不能过低,一般保持在26~28℃即可。
4、被褥不宜过厚,夏季衣裤应轻薄、透气。
5、产后皮肤排泄功能较旺盛,建议经常用温水擦浴,勤换衣服,可避免产后中暑。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