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症状的总称。
运动性中暑是指在高温和通风条件差的环境或烈日下进行体育运动时引发的中暑现象。
在高温环境中运动时,皮肤血流量和出汗率增加以利于机体向周围环境散热。但是这会给体温调节增加生理压力,可能会导致长时间运动时的脱水。当体温过高时,热应激可单独损害有氧运动能力。
中暑的一般类型
热射病型热痉挛型热衰竭型运动性中暑多见于年轻锻炼者,尤其是战士、马拉松跑者和其他项目运动员。运动性中暑与经典中暑不同之处是骤然发生居多。早期判断中暑主要有三组症状:①高热:直肠温度可大于41℃;②中枢神经系统障碍;③皮肤发热、干燥或呈粉红色,这与血液循环状态有关。具备上述3组症状则诊断较易。有时症状不典型,则会延误诊断。应该指出的是中暑者在虚脱当时测定直肠温度都高于39.5℃,而送到急诊室后温度可能已下降,这时测得的低温度与中暑的诊断是不矛盾的。运动性中暑的预防
通过赛前和训练季节前的充分准备,包括正确的补充水分、适当的训练和环境习服以及辨认处于高危的运动项目,运动性中暑是可以预防的。
NO.1炎热季节时要安排好训练时间,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进行。每训练50min后至少休息10min。饭后延长午休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错开最热的时段(10:00~16:00),避免在阳光直射下进行训练。应参照运动员的功能数据库,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即使是模拟参赛地炎热气候而进行的适应训练,也应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和高温环境下的驻留时间。NO.2安排好炎热天气训练和比赛时的营养和饮水,主要注意适当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的供给量,设法提高运动员的食欲,额外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补充量等。组织合理的水盐供应,主要是强调运动员宜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原则,禁止一次暴饮,训练或比赛后氯化钠的供给量宜从常温下每日10~15g增加到20~25g,可通过电解质饮料、盐片或菜汤等方式提供。
NO.3环境习服和气候习服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对热应激自然地加以适应或者通过重复暴露在热环境中来达到对它的适应。生理上的适应包括:①在特定的直肠体温下增强出汗率;②在特定的直肠体温下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增加血浆容量;④汗液的再分布,明显减少在汗液和尿液中的盐分浓度,以便减少盐分的丢失;⑤运动时的糖原利用率降低。这些适应过程会带来体温调节功能的改善,提高身体在热环境中的运动能力,使运动员感到更加的舒适。
NO.4保证个人有效的睡眠时间,包括夜晚和午休时间。在阳光直射下训练要配备防护用品,如:太阳帽、浅色透气性好的衣着,或专门的降温帽等。不要赤裸上身和头部参加体育运动训练,避免阳光直射,造成日射病。如:果是在高温环境下比赛,除了进行必需的适应性训练外,防护用具、少量多次饮水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要服用利尿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违禁药品,因为这些药品会导致血容量下降,血黏度上升,循环系统负荷加重,散热降低。
NO.5应该掌握先兆中暑的症状、轻型中暑的合理处置以及重症中暑现场急救措施。参与运动结束后应测一次体温,以预防延迟性中暑的发生。常备解暑药品和添加药物成分的清凉饮料。
运动性中暑的处理
运动性中暑的场地急救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测量血压、脉搏、直肠温度,有条件可进行点滴输液,医院抢救。热射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死亡率为5%~30%。热衰竭和热痉挛患者应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用4~11℃凉水摩擦皮肤,使皮肤血管收缩以加速血液循环,加用风扇吹风。在头部、腋窝、腹股沟放置冰袋以降温。热痉挛患者口服凉盐水、含盐饮料,或静脉补给生理盐水和氯化钠,服用十滴水或灌香正气水,可迅速好转。有循环衰竭者由静脉补给生理盐水。一般患者在30min至数小时内即可恢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