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对粗心的父母将4岁的孩子忘在车内,最终导致孩子身亡的新闻引爆了随后一周的朋友圈,大家的重点都放在了反思家长和如何防范孩子被锁在车内的情况,但却鲜有提及导致孩子身亡的主要原因—中暑!我们该如何判断宝宝是否中暑?中暑症状有哪些?该如何应对?今天就分享中医儿科医师
关于防治宝宝外出中暑的最佳对策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汗腺和排汗功能被暑气、湿热压迫,导致汗排不出去,被逼在皮肤内层,这时,身体会出现大约38度的低烧或是更高体温的状况,所以夏天出现低烧或体温高的症状时,妈妈们千万不要自作主张的误以为是感冒而疏忽了中暑哦!
为什么年幼的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一般年纪越小的孩子(尤其四岁以下)越容易中暑!一般来说,体质虚弱的人因为卫外之气比较弱,无法抵抗暑邪的侵袭,所以会比较容易中暑,例如:老人或是产妇。
年纪小的幼儿,因脏腑娇嫩、发育未全的特点,也就是机体的各式调节功能都不如大人完整,相对成年人而言则属于体质比较虚弱的族群。
而孩子的皮肤细薄而且体表面积与全身体积的比例相对大人来说多出许多,所以比大人容易散失水分或是温度,孩子的体温调节也不如大人完全,再加上没有办法适时地为自己加减衣服或是调整饮食,因此更容易因为气温的转变而生病。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宝宝在夏天容易中暑,且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容易感冒的最根本原因。
小宝宝夏季中暑的症状(0~4岁)
宝宝中暑的初期症状跟脱水很像!如果有以下的症状,就表示宝宝可能中暑了。活动力变差、食欲降低或是呕吐。皮肤发热、变红、并且干燥。身体摸起来很热,但是没有流汗或是少汗。
体温升高,可能超过38度,甚至40度。烦躁不安并且哭闹不休。较大的宝宝,会表达头晕、恶心想吐、并且昏昏沉沉的样子。
严重的会出现呼吸速度加快、心跳次数增多。更厉害的会出现冷汗、四肢冰冷、意志不清、抽搐、痉挛、肢体疼痛、或是麻木等等。
小宝宝夏季中暑的原因(0~4岁)
因为越小的孩子皮肤越是娇嫩、角质层越薄、皮肤表面积占全身体积的比例越高,造成皮肤的保水功能不好;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整,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就更差了。
因此,只要是气温太高、通风不良、湿度过高、衣着太多、水份摄取过少、或是摄入过度寒凉的饮食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夏季中暑。而现代环境中空调随处可见,室内室外的温度差异过大,进出冷气房没有随时调整宝宝的衣着,就更容易感冒或是中暑了。
中医通常如何辨证「中暑」
一般而言,中医对于中暑的认知就是受到「暑邪」侵袭,人体的卫表能力不够进而造成机体失衡而中暑。暑邪会造成身体体温增高、肌表发热等与「热」相关的症状。夏季炎热,人体的水液挥发增多,进而造成「阴伤」。所谓阴伤,临床的表现就是身热汗多、口渴、小便减少颜色黄赤、黏膜干燥、便秘等等。
另外就是气虚。气虚又大致分为两种原因,一个是体液流失过多「气随津脱」导致的气阴两伤;另一个就是暑天饮食过多生冷瓜果,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也就是伤了中医所谓的中焦气机,造成「脾气虚弱」。气虚的临床表现除了前述的伤阴症状之外,还再加上心情烦燥、肢体倦怠、精神不振、甚至是腹痛、水泻等等。
因为夏季常常有午后雷雨,是一个湿热的环境,除了「暑邪」还有「湿邪」。如果肠胃的运化功能也不好,无法代谢水湿,那么「暑邪」就会夹杂「湿邪」一起困在我们的身体里了。临床的表现有,低烧、腹泻、大便黏而且臭秽、食慾不佳、头晕头痛等等。
家长怎么初步判断小宝宝是不是中暑?
首先,要跟其他的感冒症状相鉴别!当孩子出现上述很像中暑的症状时,应该先测量宝宝的体温(正常体温:耳温小于38度)、检查宝宝的衣着是不是太多、环境是不是温度过高、是不是通风不良;再来看看有没有脱水的症状,如果有小便减少、活动力减低就要回溯一下是不是给宝宝的水分摄取太少。
确定上述的状况都排除了,再重新观察宝宝的状况。如果都没有改善,接着排除孩子是不是有其他感染的症状:例如肠病毒口腔溃疡影响进食意愿、伴随咳嗽喉咙痛或是鼻涕等的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腹泻腹痛的肠胃道感染等等。
有时候孩子在初期感染的时候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只要孩子体温不正常,活动力不好,家长都应该持续观察孩子有没有新增的症状,避免延迟就医治疗的时机。
正确的中暑紧急处理(含中医穴位急救法)
首先,要把宝宝安置在阴凉干燥并且通风良好的地方。环境温度以摄氏26度为宜,不可让风直接吹向宝宝。让宝宝仰卧,解开宝宝的衣服,协助散热,随后可以用下面的方式紧急处理:
1.用毛巾沾「室温水」擦拭宝宝身体,可以湿敷在头部、颈部等有大动脉经过的地方。
2.温水浴,协助发汗、散热。但要切记,一旦体温低于38度,立即停止一切降温动作。
3.适当补充水分、电解质。但不可单次大量给水,以少量频服为原则且不喝冰水。
4.若宝宝意识不清,不可强行灌水,避免窒息。
5.中暑过后饮食宜清澹,不可过量或太油腻,否则妨碍宝宝肠胃吸收影响身体修复。
穴位按摩图示
*按摩大椎穴:
督脉的大椎穴,位于宝宝低头时,颈椎的最高点下的凹陷处,宝宝中暑时家长可以敲打或是按摩,清热益气。
*推拿天河水:
天河水位于前臂的中线,起自手掌横纹止于手肘横纹。推拿的方向从掌横纹到肘横纹可以协助宝宝退热。
避免错误的中暑处理方式
中暑的处理原则就是帮助机体降温、并且补充水分。但是针对中暑的孩子,他们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并且宝宝降温迅速,所以在降温和补充水分上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服用退烧药物。
2.空调的温度设定以26度为原则,不要过度低温。
3.维持通风但是不宜直接让出风口对着宝宝送风。
4.当孩子流汗很多时,不可直接用冷水或是冰水冲洗身体,避免血管急速收缩,阻碍散热。
5.适当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要少量多次给予,单次饮水不宜太多。
6.不要因为宝宝中暑就给予生冷瓜果或是冰饮,只有室温的水或是温水才能让肠胃道无负担的吸收。
预防宝宝中暑的日常对策
炎炎夏日当中,中暑是预防胜于治疗的议题,防患于未然才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饮食清淡、易消化为主荷叶冬瓜汤、西瓜番茄粥、瓜皮(西瓜皮内侧白绿色的西瓜翠衣)荷叶汤、冬瓜子排骨汤、绿豆百合粥等等都是适合暑天的菜肴。金银花、麦门冬、枇杷叶、芦根、竹叶等等中药材,都可以煮水饮用,清热养阴生津。
适度的户外活动虽然宝宝容易中暑,但是仍应避免长期待在空调房里,适度的户外活动是必要的。户外活动要避免直接在艳阳下曝晒,应该选择阴凉通风处。避免正午(10:00~14:00)最炎热的时间出门。
外出注意遮阳、防晒避免长时间待在推车上、停驶的汽车内。注意孩子的衣着。宝宝的衣服重点在胸腹部位的覆盖,只要确保手脚不冰冷,过多的衣物都是不必要的。进出冷气房要注意宝宝的衣物增减。孩子流汗过后,要尽速擦干或是更换衣物避免吹风或是进入空调房着凉。
后记中暑听起来像是小毛病,但绝对不能有半点疏忽!如果中暑了却缓解不及时,会产生昏厥脱水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哦~(为被锁车内的4岁男童默哀...)
如果发现自己宝宝已经面色苍白、呼吸心跳加速、甚至是有抽搐意识不清的时候,除了上述协助散热的方法之外,当然要即刻就医,希望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本文转自母婴育儿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