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闻里出现最多的词汇恐怕非“高温、中暑、热射病”莫属了!
高温下跑步感到头痛眩晕、四肢乏力,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近日,医院收治了两例热射病患者,均为年轻男性,目前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无独有偶,淄博一产妇日前在坐月子期间不开空调盖棉被,也“捂出”热射病,导致不治身亡。
连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出现35℃以上高温,多地高温数值甚至不断刷新!
随着三伏天的“热浪”来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中暑症状。
看看新闻报道,吓一跳——
OMG!非洲友人们频繁中暑,国内同仁们都扛不住了,原来真的有一种死法叫“热死”的!
什么是热射病?
高温下跑步感到头痛眩晕、四肢乏力,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近日,医院收治了两例热射病患者,均为年轻男性,目前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前段时间,山东淄博一产妇日前在坐月子期间不开空调盖棉被,也“捂出”热射病,导致不治身亡。
连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出现35℃以上高温,随着三伏天的“热浪”来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中暑症状。
那么,动辄取人性命的热射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热射病就是严重中暑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较常发生的一种疾病,通俗地说就是严重中暑。热射病分为两种,分别是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大多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而导致的。
医院急诊科医生吴昊介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三类。
第一,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中训练、劳动史;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其次,轻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加重;早期循环功能紊乱: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大量出汗、脉搏细数、血压偏低;恶心、呕吐;肌肉酸痛;体温升高至38.5°C以上。
还有重症中暑,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意识障碍;内环境紊乱,循环衰竭和器官功能损害。重症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类型。
而热射病就是中暑里最严重的一种,作为一种致命性急症,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可高达80%。
谁是热射病的高危高危人群?
专家解释说,一般人的体温在37℃左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会围绕着37℃进行产热和散热调节。气温一旦接近或高于37℃,身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变小,或没有温差,身体散热就减慢、困难,甚至是“吸热”。
可想而知,体内代谢产生的热散不出去,还不断从外界“吸热”,体温势必升高。严重者会中暑,再严重者就患热射病了。
炎热的夏季,不少人运动量减少,饮食睡眠质量变差,加上环境高温高湿,若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中暑。
疾控专家表示,中暑最易盯上以下八类人:
八类高发人群
1
户外高温作业者或运动者
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容易发病。
2
高龄老人
研究发现,中暑者中有约30%是在室内等处于安静状态的时候中暑的。在安静状态下中暑者中又有40%以上是年逾七旬的老人。
3
孕妇、小孩
孕妇和小孩是夏季中暑的高发人群之一,注意通风,增强体质。
4
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5
出汗太少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使用了某些可能抑制排汗的药物,会让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这些药物包括利尿类的降压药,含“麻”的感冒药,硫酸镁、果导片等导泻药,以及胃复安等肠胃药。
6
腹泻的人
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过多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7
睡眠不足的人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8
体型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中暑了,该如何急救?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向阳介绍,中暑表现多种多样,乏力、大量出汗、恶心、胸闷,心慌,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站立不稳、体温正常或略高;或者出现皮肤潮红、灼热、体温升高,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严重者出现肢体痉挛、晕厥、昏迷等表现。也可以出现横纹肌溶解、肾功能损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资料,延误处置,该类患者的死亡率高达80%。
所以,一旦发生中暑,正确地处理和急救是非常重要的!
中暑的正确处理方法:
1、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日晒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避免高强度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有条件的要将病人置于空调环境,争取去掉衣物以助散热。
2、神志清楚者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轻者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
3、已出现昏迷的重症中医院诊治,除了监测重要的生命体征外,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降低核心体温是中暑治疗的核心。
4、中暑高热者,要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度以下,迅速脱离热环境,通风,去除衣物,或将患者浸泡在20度左右的水中,或者身上洒上温水,或者用凉水淋浴,用凉水擦拭身体;冰敷头部、腋下、大腿根等等,或者用风扇猛吹风加强蒸发降温,同时要注意呼吸气道保护。
夏季防暑
守住四原则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中暑或出现各类不适。
法国《费加罗报》将为你揭秘防暑小妙招,带你观察身体讯号,缓解酷暑危机。
第一,保证有一个纳凉的环境
保证在酷暑来临时,有一个可以纳凉降温的场所,在清凉的环境中待上几个小时,有利于机体恢复活力。
如果家中或住处没有空调,也可以选择到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乘凉。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疲劳是机体“高温预警”的标志,一旦因炎热而感到疲劳,就表示身体正处于缺水状态。在晚间睡觉时也要警惕室内高温,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证房间通风。
第二,及时发现身体给出的先兆信号
比如,正常尿液颜色为浅黄色,如果颜色过深,则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这种情况可能由饮水过少或者出汗过多导致。
出汗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血液流经肾脏时会被过滤净化,这时毒素往往会随尿液排出体外。
但如果天气炎热,或者人体处于脱水状态,机体会加强内部水分循环以防止水分过量流失,尿液也就因此减少。
第三,尽量避免在高温下暴晒或运动是防暑的首要原则
酷暑时节应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出行并减少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
着装建议选择长袖衬衫、长裤,戴上帽子,同时,多穿宽松、轻便、颜色浅的衣物出门。纯棉衣物因其透气吸汗,也是夏日衣物的不二选择。
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喷雾,洗澡等方式降温解暑。
第四,多喝水是防暑必不可少
对于健康人而言,其实完全不必等口渴时再去喝水,因为多余的水分会被机体自动排出体外。
除了可以多喝水外,鲜榨果汁也是解暑的绝佳饮品,但盛夏时节为了身体健康,最好不要饮酒、咖啡或是冰镇碳酸饮料等。
这些防暑误区千万别踩雷
冷饮败火——
许多人夏天最畅快的记忆就是在汗流浃背时猛灌一杯冷饮,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消暑。
在喝下冷饮后,人体会产生更多热能来平衡因喝冰水而降低的体温。因此,喝冷饮只会产生短暂的口齿凉快感及部分心理作用,实则体内温度不降反升,严重时会造成人体脱水。
此外,冷饮还会对消化系统造成伤害,易引发腹泻。
洗凉水澡——
睡觉前洗个痛痛快快的冷水澡是许多人在三伏天的一大享受。但实际上就如同喝冷饮一样,洗凉水澡会刺激人体加速血液循环,自行提高体温。
此外,由于人在体温较低时才能入睡,所以,洗凉水澡还会造成失眠。夏天洗澡的温度不宜过低,最好使用20度到22度的温水。
空调开不停——
说到防暑神器,空调必定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但当空调温度开的过低时,人体会因为身体内外温度相差过大而消耗能量、调节紊乱的体温。
开着电风扇睡觉——
夏夜的暑气总是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许多人选择在睡觉时把电风扇放在床边直直地对着自己吹。其实最好是旋转吹风。
来源:新民晚报、环球网、青岛日报、凤凰健康
-THE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最权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