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中暑当小事每个人都可能是好发人群

文/羊城晚报记者薛仁政通讯员戴希安唐小雨“快来帮忙呀!他突然晕倒从高处摔下来啦!”近日,一名建筑工人在室外施工时出现了轻度中暑的情况。尽管他已经做好了防护且大量补水,但仍出现了呕吐、眩晕等症状,在高空作业中一脚踩空造成了高处坠落伤。所幸他的同事第一时间拨打,现场处置和转运救治及时,目前已转危为安。医院急诊科主任吴桂昌介绍,近日岭南地区持续高温,医院急诊科暂未收治热射病这类特殊的中暑重型患者,但因轻症中暑继发性损伤人数明显增加。中暑非小事,热射病可致命吴桂昌介绍,中暑按临床症状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头晕、头痛、出汗、耳鸣、面色潮红等,其危害程度较低;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还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吴桂昌介绍,重症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会产生肌肉痉挛、头晕恶心、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高达40℃以上、意识障碍等多种症状,可能危及生命。其中,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患者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到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每个人都可能是“好发人群”“高温天气下,一定要注意防暑。”中山六院急诊科住院医师曹亚文提醒,“与其他疾病不同,中暑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据介绍,中暑的高发人群不仅包括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封闭车厢中的儿童),还包括在室外高温剧烈运动的青年、高强度训练的人群、室外工作者等。高强度体力活动会使机体产生过多的热量,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吴桂昌提醒,有人中暑后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紧急施救:将患者迅速带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安静平躺,迅速解开患者的衣服,松开腰带;意识清醒患者,可补充液体、淡盐水及运动饮料等;可用湿毛巾冷敷、冰敷腋下,不提倡药物降温;遇到意识模糊的重症中暑患者要立即拨打及时就医。预防中暑,可以这样做曹亚文建议,高温天防暑应注意以下几点:●当气温达到35℃及以上时,应尽量留在室内并保持通风,避免正午出行或在户外长时间停留;●不要长时间将婴幼儿、儿童或宠物留在停运、不通风的车里;●在户外,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大量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尤其老年人体内水分含量低,易脱水;●日常生活中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丸、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来源:羊城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jj/11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