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ldquo中暑防治手册rdq

今天是天空与您相伴的炎炎夏日高高悬挂的艳阳和带着温度的热风是否让你汗流浃背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一份《中暑防治手册》送给大家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部队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易出现中暑现象因此,掌握中暑的预防和救治措施对维护部队官兵的健康增强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暑的致病原因

中暑,或称环境热病,是在高热高湿环境和(或)剧烈体力活动中引起的一组急性过热性疾病的总称。气温高、热辐射强、湿度大、机体缺乏水盐尤其是脱水、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机体对高热不适应、健康状况差都是中暑的重要发病因素。

环境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环境是导致官兵中暑的主要环境因素。夏季南方部队有野外训练、演习和海训任务,多为每年的4-10月份,正值高热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易发生中暑。

适应性因素

如果未进行有效的热习服训练,最早的重症中暑事件可发生在3月底、4月初,就是缺乏热适应。

训练强度因素

部队训练和演习为了达到模拟实战的要求,常完成一系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任务,短时间内剧烈的体力活动使机体产热量急剧增加,大量热能蓄积,超过了机体散热能力,很容易导致中暑。

个体差异因素

部队兵员来自全国各地,北方籍士兵对高热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中暑发病率高。城市兵缺乏强体力劳动锻炼,耐热能力差,更易发生中暑。新兵入伍时间短,对高温环境下的高强度军事训练缺乏适应能力,中暑发病率高于老兵。

饮食睡眠因素

部队进行训练和演习期间,野营住宿条件简陋,室内通风不良,影响官兵正常睡眠,白天巨大的体力消耗得不到恢复,长期易导致疲劳过度,也会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减退,野外伙食供应条件有限,热量和营养摄入相对不足,有时饮用水紧缺,使机体对热环境的耐受力下降,易导致大批人员中暑。

基础疾病因素

部队指战员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影响机体对外界炎热等因素调控能力,易发生中暑。

中暑的症状表现

根据病情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

(1)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常在活动将终止或停止后发生,主要累及骨骼肌,一般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一般无明显体温升高。症状的出现可能与严重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由于出汗过多,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表现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低血压、直立性晕厥、呼吸增快、肌痉挛、多汗。体温可升高。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如不治疗可发展成为热射病。

(3)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诊,表现为高热(>40℃)和神志障碍。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劳力性多发生于高温环境、太阳暴晒、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剧烈军事劳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持续出汗,心率可达-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非劳力性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居民,表现皮肤干热、发红,84%-%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可有各种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继而可发生谵妄、昏迷、瞳孔对称缩小,终末期散大。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约50%病例发生急性肾损伤,可有轻、中度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中暑的预防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防暑教育。每年暑季之前,应结合训练、施工、生产和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任务,制订防暑计划,做好防暑降温设备的添置、检修,补充必需的防暑药品、器材。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加强的原则。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防治中暑能力。大力开展防暑教育,使每个指战员都了解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能识别中暑先兆症状,具有采取适当措施防止中暑发生及进行简单急救能力。总之,要加强健康教育,把防暑工作变为广大指战员的自觉行动,进行自报互报、群防群治是预防中暑的关键因素。

2.开展耐热锻炼、提高热习服能力。耐热锻炼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基本防暑措施。寒区、温区部队进驻热区,或热区部队每年夏初和进行大的军事行动之前,应组织部队进行耐热锻炼。

耐热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①循序渐进。锻炼强度从小到大,活动由轻到重,逐步提高,持之以恒。②足够的锻炼强度。锻炼的强度包括热强度、劳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三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调整。③适宜的锻炼周期。每次锻炼时间最好1.5-2h(不要少于50分钟)。④反复巩固提高。在获得热习服后,应继续锻炼,每周仍需有不少于2-3次的锻炼,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热习服水平。⑤加强卫生保障。脱水缺盐、过度锻炼、睡眠不足等能延缓和破坏热习服的形成。⑥锻炼的基本方法是在每天较热时间内进行锻炼,以气温31-37℃为宜。

3.合理补充水盐、防止脱水缺盐。水是预防中暑的一种“战术武器”。热环境下军事劳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水要补够:全日需水量轻劳动时为3-5L,重劳动时为6-8L以上,水温以8-12℃为宜。出汗量过大时,过量饮水对胃肠道负担过重,容易引起疲劳。因此,提倡少量多次饮水,不要一次大量暴饮,以免增加心脏和胃肠道负担,与反射性引起出汗更多和经肾排出更多的水盐。要保证军事劳动中水的供应,以补足失去的水分。②合理补充食盐:一般在热季从事军事劳动情况下每人每天摄盐15-20g已够。如天气酷热,军事劳动强度大,出汗过多,可适当增加补盐量至20-25g。一般可在饮食中补给,每餐有汤,汤菜可酌情稍咸。但供水量不足时,不应额外补盐。③夏季的时令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西瓜、桃子等含水量达80%-90%,既可补充水分,又能补充营养。

4.做好健康检查、加强医学监督。夏季训练或参加高温环境下劳动之前,应做好预防性的健康检查。卫生人员要深入班排、深入现场,针对容易发生中暑的时机、环境和对象,加强医学监督。

5.加强生活管理、保证吃饱睡好。适当改善伙食,调整饮食结构,以提高食欲、保证摄取充分的热量和营养素,对保持体力、预防中暑很重要。要保证洗澡、更衣条件,保持皮肤清洁,以免影响睡眠。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6.减少受热产热、促进身体散热。具体方法是:①露天作业时应防止头部暴晒,宜穿宽松透凉、浅色导热系数小渗透性好的布料服装。②帐篷、阵地、营舍可洒水降温,注意通风,并用树枝、青草伪装庇荫。③适当调整训练、劳动时间,合理安排活动强度和工休时间。④行军、劳动时允许敞领、挽袖、卷裤腿,背包覆盖面积不超过背部的1/3,以利散热。⑤全身或局部冷却,对防中暑、提高耐热能力有明显效果,如用湿毛巾盖住头颈部,用冷水洗脸、洗澡等。⑥使用防护用具:在烈日下从事军事劳动可戴伪装帽、遮阳帽、太阳镜。⑦使用防暑降温药品:如仁丹、清凉油、十滴水等。⑧促进汗液蒸发:汗液蒸发能带走身体产生的热量,棉、麻织物的衣服能吸收汗液,有利于散热,最好不穿或少穿化纤类服装。

中暑的治疗方法

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对于缓解患者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作用。对发生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者,应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扣散热。对重症者迅速进行物理降温,可在患者头部、腋下和腹股沟放置冰冻矿泉水或用凉水擦身。

体表降温

用凉水喷洒或用浸透的湿毛巾擦拭全身。头部戴冰帽或放置冰袋,冰袋置于表浅大血管处(双颈部、腹股沟和腋下)。如果有条件时,可采取冷水浸浴,取半卧位浸于15~20℃冷水中,水面与患者乳头连线齐平,10~15分钟测耳蜗温度1次,温度降至38.5℃左右即停止浸浴,后续会持续降低1~2℃。在此期间严密观察脉搏、呼吸及血压,若体温又回升至39℃以上,则再度进行水浴。

体内降温

用4~10℃生理盐水~毫升进行胃灌洗或直肠灌肠(深度不小于6cm),可反复多次。灌肠时注意灌入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每分钟15~20毫升为宜。开放静脉通道,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每小时~0毫升,进行降温治疗。不提倡药物降温。

液体复苏

首选晶体液,如0.9%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林格液。输液速度:~ml/h,使尿量保持在~ml/h,有尿之后逐渐减慢输液速度,强调在进行液体复苏时,动态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及尿液颜色。

抽搐治疗

①安定10~20mg,肌内注射,必要时可追加剂量;②氯丙嗪12.5~25.0mg,静脉滴注;③异丙嗪12.5~25.0mg静脉滴注。

神经系统保护

将冰帽及冰袋放置于头部,密切观察神志及双侧瞳孔变化。实施脱水、降颅压,循环平稳后可给予:①20%甘露醇~ml,快速滴注;②呋塞米10~20mg静推。

合并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热射病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迅猛,病死率高。应一边落实一线救治措施,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首要目标是切断过高热引起的恶性循环,一边迅速联系ICU,并尽快将患者转人ICU进行血液净化(CRRT/PE)治疗,预防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包括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颅压升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及感染等。

以上就是《中暑防治手册》你学会了吗编审/蒋龙席伟

责任编辑/薛靖平

整理/赵松柏袁志峰奠雅洁

张佳嘉翟亚庆

实习编辑/曾龙辉

远程编辑/罗健杨弋

精彩推荐

感觉精彩就点击支持一下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gm/8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