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刘柏铖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图片丨网络、图虫创意
年1月2日,当法国医生梅斯尼到达奉天(今沈阳)时,东北正在经历“至暗时刻”。
鼠疫患者发烧、咳嗽、出血,然后死亡,每日亡故数以百计,在为祸最甚的哈尔滨,不少家庭举家死亡,甚至前来处理案情的警察,也都纷纷染病倒下。
作为天津北洋医学院资深教授、中国医学界头面人物,梅斯尼成功主持过唐山鼠疫的防控,自有成竹在胸。1月5日,一到哈尔滨,医院检查病例,为患者问诊治疗。
但3天后,他开始寒战、头疼、发热、咳痰。医院后,高热、高脉速、高咳,痰中现粉红色血丝等症状陆续出现……
入院三天后,梅斯尼医生离开了人世,长眠于中国东北。
梅斯尼医生的离世极具象征意义,在情感上,击穿了整个东北的医疗卫生体系——以他的身份都会死于鼠疫,那么应该无人可以幸免。
事实上,整个东三省的医疗医疗体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病患连续上升,各国领馆禁声,鼠疫尸体堆积如山,春节人流在即……如果再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就将一路南下,形成规模性大面积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此后的事态发展,今天都记载在了历史书上。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执掌东北防疫大权,病患隔离、划定疫区、加强检疫、焚烧尸体消灭致病源、封锁东北铁路,提出“飞沫传染”和“口罩防疫”。
在新防控方案实施一个月后,东北地区的死亡人数终于下降为零,鼠疫疫情得到了控制。日后,许多用于防治疫情的紧急措施,皆从伍氏防疫方法中沿用而来。
百年过后,现代医学虽然历经革新,口罩、疫区封控、病患隔离却依然是中国本轮防疫策略中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范围内,尽管对于中国的防疫策略存在争论,但不争的现实是,批评者只看到了防疫策略带来的不便,却忽略了一个更危险的现实——当下中国无法承受的极端情况。
简单想象一下,以中国超过14亿人的总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群体的现实国情,如不及时从严防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中国医疗体系将面临击穿风险。在吉林、上海等地,迅速增高的病例,已经发出了强烈警示。
那么,穿越百年风云,中国的现代医疗体系究竟如何发展而来,又走出了怎样的特色道路?
中国医疗体系,是从教会起源的。
年,在湖南长沙,进行了一场特别的手术。
手术台是放在箱子上的一块门板,如果以今天的条件来评估,没人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做手术。
但这位姓黄的患者并不在乎,他是个土匪,比起被“洋鬼子”动刀,被官兵抓走处决才是更危险的事。
手术之后,窗外旁观的人群立即围了上来,争着让土匪描述关于手术的一切,这位姓黄的土匪评价道:
“医生把我抬上一张桌子,将滴有好闻的药水的布捂住我的鼻子,很快我就睡着了。医生开刀把子弹从我的大腿里取出来,我居然没有任何疼痛感!”
这场手术,医院的第一例外科手术,同时也是湖南的第一例外科手术。那一年,是美医院(医院)的第二年。
彼时,因为有慈善和科学的双重属性,西方传医院,得到各界的支持,从鲁迅、陈独秀,到严复、梁漱溟等进步人士纷纷高调为其站台。
年的武汉水灾,带来了中暑、痢疾、霍乱等大量次生灾害。在满街洪水中,三年前由仁济和普爱合医院,派出了划着小船的医护人员,沿街收治患者。
不唯如此,武汉协和还以每月美金的价格,在上海租下了一条吨的运煤船。在这艘船上,除了有手术室和药房常规设备,床铺、被褥、床头柜也一应俱全。
为了方便救治,协和院方甚至将一间细菌实验室也搬上了船。从投入运行到结束,一共有名病人在这所民国版的“医院”医院里得到救治,其中大多数都是“接近于赤贫的中国病人”。
在北京,拥有洛克菲勒基金医院,更是当时顶流医疗的代名词,孙中山、张学良、宋氏三姐妹,都有在协和住院的历史。除了接待权贵,协和也不忘将医疗资源留给普通公众。
医院的挂号处里,有一座分诊台,ABCD四档中,CD两档经常减免患者费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院的诊疗技术,都代表着国际最先进的水平,也为中国日后建立自己的医疗体系,埋下了最初的火种。
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的学习,贯穿于各个领域,医院同样不例外。
那些原本隶属医院,变成了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医院”:教学要和诊疗分开,并全部由高校来组织,医院花的钱全部国家出,医院归国家统一安排。
但收归公立,仍然无法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人才资源严重不足。
医院的成立之初,医院们就一直推崇“精英教育”,目标是造就“世界医学领袖”而非“二等医学公民”,教学标准更是直接对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因为这样的模式,每年培养出来的医生甚至不超过两位数。
因此,即便是算上卫生部大力推行的赤脚医生,全国的卫生从业人员加起来也不超过20万,面对当时总人口超过五亿的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体系实在难言有力。
而五亿的人口,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顶级医疗,更多人需要的是基础医疗。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这些医学院的学生人数,但毕竟医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花八年时间培养一名医生对于当时的中国还是显得漫长。
尽管从年,中国医疗就开始发展,可惜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社会跌宕夹缝中求生的中国医疗,仍未能建立起真正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体系,幸而,一个历史的机遇走来了。
在改革开放后,种种医改措施陆续出台,如果对这些措施做一个总结,它的关键词,正是“市场化”。
年,早在国有企业尝试市场化之前,医疗就已经冲锋在前——国家医院“经济核算”。
在整个90年代,医疗卫生支出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医院纷纷喊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口号,以药养医、公私合营、多业并举、各种各样的创收手段层出不穷。
在这段改革历史上,宿迁,作为医疗体系改革的一个典型样本,一度成为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