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农业农村
发布莲都农业农村动态
我国每年被毒蛇咬伤的患者有10~3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青壮年。蛇伤的死亡率为3%~5%,因蛇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者占25%~30%。近来随着气温节节攀升,气候温暖湿润,是毒蛇最为活跃的季节,加上农耕农忙季节,广大农民朋友们户外暴露的频率和时间大大增加了,所以被野生毒蛇咬伤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了,而且蛇的毒性明显比以前增大。
本期,我们邀请了
莲都区万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治医师王静
向广大农民朋友们介绍
被毒蛇咬伤该如何预防和急救处理
一、常见毒蛇的分类1.银环蛇:栖于平原及山上多水之处,怕光,多白天隐伏,晚上活动。含神经,毒性很强,咬人时,伤口仅有蚊咬样感觉,局部无红肿,仅有微痒及麻木感。全身症状一般在伤后1~4小时出现,有头晕、眼花、胸闷、全身疼痛、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活动不灵、失声、吞咽困难、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呼吸困难、发绀等,常常死于呼吸衰竭。
2.金环蛇:栖息于山地或水边,也怕光,多在夜晚出来活动。含神经毒,人被咬伤后临床表现类似于银环蛇,但病情较轻,发展较缓,伤口周围可有轻微红肿,局部可出现鸡皮疙瘩样反应。全身筋骨疼痛更严重,且呈阵发性痛。
3.眼镜蛇:栖于山林、平原、水边、墙基和洞穴,多在日间活动,常主动咬人。受激怒时前半身竖起,颈部膨大,并发出“呼呼”的声音。所含毒液为混合毒,人被咬伤后伤口容易变黑坏死,局部迅速出现红肿疼痛,并常常形成坏死性溃疡,易造成肢体的残废和功能障碍,全身症状则有头晕、胸闷、发热、流涎、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呼吸浅慢甚至停止、全身瘫痪等。
4.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大、最凶猛的一种毒蛇。常在山溪旁出现,亦能爬树,多在白天活动。所含毒液也是混合毒,但以神经毒的表现最为明显和严重,其表现类似于眼镜蛇咬伤,中毒症状出现更快更严重,往往在几分钟内即出现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口角流涎、呼吸表浅甚至呼吸停止导致死亡,局部坏死相对少见。
5.蝮蛇:含有混合毒,咬伤后伤口有刺痛及麻木感,伤肢肿胀严重,可出现水疱和血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全身中毒反应则有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伤肢活动障碍、吞咽困难、项强、全身肌肉疼痛、呼吸困难、尿少或无尿、尿呈酱油样等。
6.蝰蛇:在夜间活动,有时早晨也出来活动。含血循毒,人被咬伤后伤口疼痛剧烈,肿胀扩展迅速,患肢可出现大量水疱、血疱及大片淤斑,易发生组织坏死及溃烂。全身症状出现快,常出现广泛性内、外出血,咯血、便血等,严重者可出现脑出血、溶血、贫血等。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尿)、休克等。
7.竹叶青蛇:多栖息于山林、菜地中,喜欢缠绕在树枝上或竹枝上,常在早晨或晚间活动。含血循毒,毒性相对较小,但临床上也可见到极危重的病例。咬伤后伤口疼痛肿胀明显并呈向心性蔓延,常可出现淤斑,伤口流血时间较长,亦可出现血疱、水疱,甚至出现坏死及溃疡。少数严重病人可出现呕血、便血、尿血等
8.五步蛇:多栖于山地森林、溪涧、沟边的岩石下或杂草中,阴雨天、早晨及傍晚时活动。含血循毒,人被咬后伤口灼痛,肿胀严重,可见较多淤斑,伤口出血难止,附近出现较多的血疱、水疱;易出现组织坏死并形成溃疡。迅速出现胸闷、心悸、气促、畏寒、发热,视力模糊甚至烦躁、谵语、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皮肤、粘膜出现大片淤斑,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吐血、咯血、便血、血尿,最后常致尿少、尿闭、休克、昏迷而死亡。心脑组织出血也是常见死因。
二、毒蛇咬伤的预防1.了解毒蛇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栖息场所等知识。炎夏时阴湿凉爽处,雨过后的溪沟旁,常常是毒蛇栖息或捕食的地方,外出时应走杂草少的大路。5~10月是蛇类活跃季节,尤以闷热天气活动频繁,野外工作时,双眼要特别注意活动范围内有无毒蛇潜藏。路过草地、灌木丛时,应手持木棒或竹棍以“打草惊蛇”,使蛇惊走。通过森林区要注意树栖的毒蛇,头部应戴草帽等物保护。被毒蛇追赶时,应逆蛇爬行的方向而跑,或闪避在左右两侧。
2.建议大家在房子旁边或村边用石灰防毒蛇,为了加强效果,可加撒少许硫磺粉,以减少毒蛇栖息及侵入住屋,降低蛇害。进入多蛇的山区、森林、荒野等处,身上带带点硫磺、雄黄或手足抹上雄黄粉,可预防毒蛇咬人。
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毒蛇与无毒蛇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毒牙与毒腺,但在野外要区分是毒蛇咬伤还是无毒蛇咬伤,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蛇的外形特征:判断是哪一种蛇或是否毒蛇咬伤。
(2)牙痕:毒蛇咬伤伤口一般可见较粗大而深的毒牙痕,为一个或并列的两个或四个,牙痕间有一定的间距;无毒蛇咬伤,因为无毒牙,牙痕小,常两行或四行整齐排列。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
被毒蛇咬伤的
这些急救知识小伙伴们都学会了吗?
我们下期再见~
农民朋友们如遇蜂蜇伤该如何急救处理
在炎炎夏日,农民朋友们该怎样预防中暑和急救处理
编辑|小太阳
通讯员|莲都区万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静
责编|陈阳 审核|朱杰杰
丨转载请注明:转自莲都农业农村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