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

▲點擊音頻聆聽音乐??年4月26日,陈道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宗宽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在天津医科大学执教。由于解放前在天津美国救济总署当翻译,浩劫来时,陈宗宽成为重点审查对象,进牛棚,下干校,极其焦虑和痛苦。按陈道明的家庭成分,“上山下乡”是没跑了。当时学校排节目,陈道明经常起哄表演,老师陈鉴铜看了,非要推荐他去专业学校。戏曲学校招生,叫陈道明去,艺学院招生,又叫陈道明去。可陈道明当时压根儿没想学表演,在这方面一点兴趣也没有,每次答应说去,结果都跑了。在离毕业还有半年时,一天,陈道明在操场打球,突然有同学说传达室有他的信。陈道明心说,谁能给我写信啊。打完球跑去一看,一个粉红色信封,里面居然是天津人艺寄来的录取通知。这是陈道明生平收到的第一封信,看完通知书整个人都懵了。陈道明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陈宗宽感到非常不以为然,在老辈人心中,这算不得体面的职业,只好无奈地说:“唉,还能干嘛呀,既然都录取了,你就去吧。”读书时的陈道明,算不上勤奋刻苦的学生。“我从小就属于主动性很差的,只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兴趣,学习都是家长老师督促着,上课时尽给老师们画肖像画了。”彼时的陈道明,骨子里就不爱表演,被命运推到天津人艺话剧团之后,陈道明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学着学着,倒也觉得还不错。然而等到有机会上台了,却一跑就是整整7年的龙套,上一场演匪兵,下一场演特务,再下一场又演八路和群众。▲陈道明年,左一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陈道明心里也有了些情绪。“怎么老是让我演这些啊!”有一次又让他演一个匪兵,最后一幕,要从左边慕条跑到右边慕条,一边跑一边喊:“冲啊!”因为只有半边脸对着观众,上台前,陈道明化妆就化了半边脸。一落幕,领导就狂批陈道明一顿。回去后,陈道明深刻地反省,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心浮气躁。当他开始接到一个个配角时,他渐渐懂得了,一个人从事一份工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主角,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光鲜亮丽,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是平淡的,但即便如此,只要用心去做事,谁也不能否定他的努力。回忆在天津人艺的日子,陈道明说:“当时我太一般了,一般到我都想要改行了。”就在这时候,他遇到了杜宪。彼时,在北京广播学院就读的杜宪,在学校里是人尽皆知的大美女,不但个人能力突出,家境还好,父亲杜庆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生涯获奖无数,地位极高。这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得知女儿爱上一个不出名的演员,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儿。毕业后,杜宪成为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两人之间的“差距”似乎更大了。可自始至终,杜宪都没有动摇。陈道明一无名气、二无社会地位,那些追求杜宪的男人都很纳闷儿:“她怎么就会看上这个小演员呢?”陈道明也说:“我太太能看上我,只能说她太伟大,完全没有功利心。”那时的陈道明与杜宪身处两地,为了让这段爱情开花结果,年,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考,命运就出现了转机。年,导演黄蜀芹拍《围城》,想来想去,觉得陈道明身上那股书卷气,最适合演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于是她找到陈道明:“这角色非你不可。”之前,陈道明早就看了三四遍《围城》,也知道这是一部多么深刻的作品,连连摆手:“演不了、演不了,我现在的演技还不够支撑这样一部戏。”可黄蜀芹觉得非陈道明不能演,直接放话:“那我就等你,你什么时候演我们戏什么时候拍。”即便是不小心摔折了腿,坐着轮椅,黄蜀芹还追到北京去说服陈道明。事实证明,黄蜀芹没有看走眼,像方鸿渐这样不中不洋的人物,身上泛着喜剧式酸腐气息的文人,只有陈道明这的气质和演技能驾驭。短短10集的《围城》,拍摄天,为了演好方鸿渐,陈道明反复琢磨人物,大夏天还穿着长褂在家里踱步、念白。一天下午,杜宪从外面回来,推门一看,陈道明穿着长衫,正在找人物感觉,杜宪说:“你傻呀,中暑了怎么办!”陈道明低头一看才发现,长衫前胸后背早已湿透了。一番摸索后,为表现方鸿渐,陈道明设计了“一惊一乍”演法:总是神情落寞地游离于周边环境,每被旁人问到和提及时,都先是吃一惊,才回过神来。这个冲突制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身为天津人,他练出尖声尖气的“上海普通话”,这种口音在方鸿渐耍贫嘴的时候更为生动,酸腐的小知识分子气栩栩如生。《围城》热播之后,陈道明更红了,成了全中国炙手可热的男演员。连钱老本人都写信告诉他:“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的方鸿渐。”因为《围城》,陈道明与钱钟书结识。幸好在那时,他去拜访了钱老,一进屋,发现老人家深居简出,家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满屋子都是各种各样的书,唯一出声的,是煎药的药锅。一到时间,药锅就“噗噗”地响。到钱老家跟先生谈了三次话之后,陈道明在那种书香的氛围中,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父亲是个老派知识分子,一身傲骨,回家的路上,他想到父亲的教诲,回想这段时间过的生活,觉得自己成了个莫名其妙的人。“在文化的面前,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圈子里的赞扬蒙蔽了他的眼睛,失去了一个人对虚荣、浮华的抵抗力,也失去了一个人应有的自重、自省。就在不久之后,父亲去世了,更加让陈道明怀疑眼前的生活,怀疑自己到底身处怎样一个圈子。有段时间,他整个人都“晃范儿”了,不知道该干什么,一演戏就难受,差不多五、六年都是这样的状态。回到家,他也越来越不爱说话,想来想去,又不可能离开这个行业:“都快40岁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我还能去做别的什么吗?”在杨澜的一次采访中,陈道明说:“我拍《末代皇帝》时,电视在全中国还是一个稀罕物呢,一个电视剧,烂得不能再烂的,也能把一个人全国共晓之。所以说,当时我得到的名气,完全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陈道明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成功带着某种运气成分,如果再这样心浮气躁下去,会彻底成为一个浅薄无知的人。到年,最火的时候,他却基本上处于了半隐退状态,开始大量地读书、写字,凭兴趣做事。他给自己定下未来希望成为的样子:一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慢慢地,陈道明的心平顺了,一种柔和的东西进入了他的生活,即便是没有人再来找他拍戏,他也丝毫不觉得害怕、着急、郁闷。按照圈子里普遍的看法,那几年,他突然就沉寂了,很多人一度以为他要走下坡路了。实际上,陈道明找到了自处的方式。他狠狠撇弃了前几年的浮躁,让自己沉浸在书香和艺术中。看得越多,学得越多,懂得越多,他越发认识到快乐与否与外界无关,有一个洁净、从容、真我的精神世界,才能让一个人活得百毒不侵,不为世间的诱惑和毁誉而动摇。每个人这一生,都有两次诞生,一次是肉体出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那时的陈道明,迎来了第二次生命:他发觉自己可以放下名利的欲望,也不用去迎合任何人说假话、套话,只要在职业上用功、用心、无愧,就能够到达内心的平和与自在。“经过这段时间的检验之后,我知道,即便将来我什么也不是了,我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快乐。”年,高晓松拍《我心飞翔》,其中一场戏,陈道明在河边负伤,要躺在小船上,靠船桨晃晃悠悠上岸。高晓松寻思,为了画面好看,得要有夕阳把河面反得非常亮。当时,没条件给剧组等太阳落山,就先在山上拍别的戏。等夕阳来了,摄像师扛着机器撒腿就往桥上跑,陈道明一口气跑到河边,扭头问:“多大的头?多大的头!”摄像师扯着嗓子喊:“!(焦距)”焦距的景深什么概念?稍微把控不好,画面就虚了。只听陈道明回了一声“明白!”躺在船上,把桨一斜就开始演,此刻,画面正定在波光粼粼的河上。要知道,这么好的镜头,转瞬即逝,肢体动作一旦太大,演员就出画了,出画就失败,夕阳一下山,就全砸了。当时剧组预算有限,根本没机会试错,高晓松坐在监视器前一直流汗。陈道明呢?神了!整个长镜头下来,居然可以让人和桨一直沿着画面走,不管怎么爬、怎么翻身,人都在画里。一整条下来,高晓松当时就跪了:“老陈,你这也太厉害了。”陈道明笑笑:“你还没注意到吧,我中间挥了一下手上的桨,因为我觉得你拍在这儿差不多该剪了,这是我给你留的剪辑点。”高晓松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你当导演真是太舒服了!”▲拍摄《归来》前所画手稿,陈道明经常为饰演的人物画像拍《康熙王朝》的时候,皇子被俘,瞒着陈道明演的康熙,康熙知道真相之后,勃然大怒。拍头一条的时候,陈道明按剧本走了。导演说:“非常好、非常好。”陈道明却问:“能再来一条吗?”拍第二条的时候,他突然不走剧本,把演对手戏的皇子叫到跟前,“啪”的一个耳光扇在对方脸上。念完对白,满脸懊丧的康熙,又是“啪”的一个耳光扇自己脸上。当时的现场人员都懵了,半天,导演才站起来鼓掌:“牛!”事后,陈道明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这个演员十分在意,我愿意郑重地跟人家说声对不起,不过,如果我在戏里突然被人打一个嘴巴,我是不会感到任何诧异的,我会顺着这个嘴巴演下去。”早些年,刚红起来时,陈道明就不太习惯应酬。他骨子里是个向往安静的人,一到饭桌上就觉得放不开,“有的人一句话来回说三遍,名片要给你递上七八次,我就觉得太别扭了。”当明星们受到的追捧越来越高时,陈道明却有意让自己变得边缘化。剧组拍完戏,他就一个人待着,聚会从来不去,应酬从来不接。更多时间,他放在了女儿、妻子身上,把生活留给了自己的兴致。陈道明有一个大房间,专门用来放糖人、面人、木工。糖人、面人是女儿幼时的最爱,他经常做一两个,给女儿当礼物。时间充足,甚至给她裁一身衣裳。女儿出国的时候,他告诉女儿:“第一,我希望你健康,第二,我希望你快乐,第三,尽量好好学习。”在他看来,人这一生非常短暂,健康、快乐比什么都来的重要。对于物质追求,他要求女儿适可而止。有一年,女儿打电话说想要个LV的包,陈道明非常直接地说:“你到底想要包,还是想要包上那个名牌标签?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包,爸爸可以亲手给你做一个。”许许多多混迹在名利圈的人,都想趁着年轻、名气尚在捞钱,陈道明却更愿让自己活出人味儿。凭他的身价,本可盆满钵满,他却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我又不买飞机大炮、航空母舰,人活着是靠内心世界去支撑的,而不是靠穷奢极欲去获取快乐。”历经《围城》之后的反省期,他坚持与名利拉开一段距离,因为他发现,比物质暴发户更可怕的,其实是做一个精神上的暴发户。一个人获得无形的、巨大的荣誉,很容易丧失真我,失去纯粹,要么得意忘形,要么焦虑不安。唯一的救赎,就是看淡这一切。如此挑戏的一个演员,如此不爱应酬的一个演员,难免让圈内人觉得过于清高。冯小刚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陈道明是个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他不喜欢迎合这个圈子的生存方式,也不想靠谄媚在这个圈子里讨好谁。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清高与孤傲,其实内里是一种难得的清醒与自律。陈道明一直按照内心的标准行事,无论是做人、做艺,都有一把心尺。在这个欲望泛滥、诱惑横行的时代,许多人活着,见这个也抓,那个也要,结果越活越沮丧,越活越迷失,就是因为心中少了一个清醒的坐标,少了一把这样衡量事物的尺子。有了这样的尺子,人才会懂得取舍,有了取舍,人才能活得更通透。从内心来讲,陈道明想远离名利场,但他身上的那股文人劲儿,又总让他对看不惯的事发声。每次接受采访,他都直指要害,当着记者的面让对方下不来台,他说:“演员平时废话就挺多的,接受采访,就不要再说些化妆的话了。”所以,他不说假话、套话、场面话,对于演艺界乱七八糟的事,甚至对一些记者的采访腔调,他总忍不住点破痛斥。《归来》做宣传的时候,主持人问:您和巩俐老师飙戏,是不是觉得特别过瘾?陈道明:现在文学语言,都被娱乐节目用到极致了,都用的极为刺激。我俩没有飙,就是我们俩合作。你给我解释一下飙是什么意思?接着,一个记者站起来问:有在张慧雯身上看到巩俐的影子吗?陈道明:我看不到任何演员,是另外一个演员的影子,就是一个演员,不能复制,一代一代的女演员怎么能复制呢?两句话把记者搞得当场无语。谈及现在影视剧的炒作风,陈道明毫不避讳地斥责:“开拍前不问剧本内容、不要情怀内涵,想方设法找话题、炒绯闻,演员不会演戏没事儿、剧本再烂无妨,只要有绯闻,肯定有收视,这样的道德品位怎么提升文化口味?”对于铺天盖地的抗日神剧,他也曾在记者会上表态:“无论是终端掌握者、编剧,还是演员,每个人都该有文化自觉,只有这样,就不再有血腥暴力,更没有‘裤裆里掏手榴弹’、‘弹弓打飞机’的荒诞戏码。”一些演员自称“压力大,借毒减压。”对此,陈道明发问:“谁没压力?你有老百姓压力大吗?你比老百姓挣得多、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zz/7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