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多次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连日温度都在35℃以上,医院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防暑降温。我院专家为大家带来关于中暑方面的小知识。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专家建议,发生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的治疗,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电风扇下,最好移至空调室,以增加辐射散热,给予清凉含盐饮料,体温高者给予冷敷。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征象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见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或军训时发病。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无汗、心率快,它可以迅速发生。
非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重症中暑的治疗
降温治疗
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
(1)体外降温: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对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无循环障碍者,冰水擦浴或将躯体侵入27℃~30℃水中降温。对循环障碍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用凉水反复擦拭皮肤,同时应用电风扇或空调加快蒸发。
(2)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等方法。
(3)药物降温: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静脉输注降温药品,并同时监测血压。
对症处理
(1)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
(2)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3)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触发心力衰竭。
(4)应用升压药纠正休克。
(5)有急性肾衰竭患者可进行血液透析。
(6)积极防治感染。
此外,高温天气也易引发肠胃病。夏季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而人们喜进食生冷食物,因此最易引发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急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同时,不少市民喜欢在夏季饮用冰冷饮品,但冰冷饮品可使人体的肠胃道温度突然下降,毛细血管骤然收缩,从而诱发胃肠炎。
专家建议,持续高温天气下,市民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要注意少食生冷食品,食前需清洗干净,生、熟食品加工案要分开;剩饭剩菜应冷藏保存,不吃或尽量少吃隔夜食物,做好食物的冷藏保管,食前要加热、热透;无保存条件的,最好弃之不食;不买和不食用无质量保证或无证商贩出售的食品,尤其是熟肉食品;不要大量食用冷冻食品,否则容易引发胃肠痉挛和胃粘膜损伤。
-END-
文字:盛凝磊
制作:孙佳宁
审核:徐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