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之后
尽管大家万分不愿意接受
但我们依然迎来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
安徽又要进入“高温烧烤”模式
安徽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未来三日我省江淮之间部分地区和江南
最高气温将达35℃以上,局部地区超过37℃
安徽气象台8月13日8时发布全省最高气温预报图
热,也成了致命“利器”
中暑的高发期也随之到来
严重者还会患上热射病
如治疗不及时
死亡率高达50-70%
那么,高温急救技能你有get吗?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一份高温生存指南快收藏好!
什么是中暑?哪些人容易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中暑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大量出汗、脸色苍白、红疹、发热、皮肤疼痛、肌肉疼痛、疲倦、继而抽搐、意识障碍等。
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最易中暑。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甚至死亡。
中暑后如何应急处理?
现场急救
根据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高温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
先兆中暑是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多汗、口渴、乏力、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偏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患者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并伴有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需要立即停止一切活动,静坐在凉爽的地方休息;饮用稀释、清爽的果汁、运动饮料或淡盐茶水;即使痉挛得到缓解,之后的几小时内也不要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运动,防止导致热衰竭甚至热射病。
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需要立即对其实施降温,并随时检测生命体征,准备送院就诊。
热射病症状特点:当身体无法调节自身体温时,会发生热射病。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搏动性头疼,恶心,极高的体温(口腔体温>39.5℃),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快速、沉重的脉搏,意识模糊,不省人事等。如果不接受紧急救护,热射病可导致死亡或残疾,必须在给病人降温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送院就诊。
▲有时,病人的肌肉会因热射病发生不自主的抽搐。发生这种情况时,要阻止病人伤害到自己。不要在病人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喂液体给他/她补充水分。如果发生呕吐,请翻转病人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尽快得到专业的医疗救助。
中暑急救的几个误区
中暑后赶紧进入空调房。贸然进入低温环境,容易导致毛孔闭合,不利于身体散热,同时心脏也会遭受刺激。且此时的身体抵抗力较低,温差过大容易引起感冒,甚至肺部感染。
应该离开高温地,比如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让体温逐步下降。
中暑发热用退烧药。中暑后发高烧很常见,一些人想通过服用退烧药来降温,而此时身体处于消耗过度的状态,药物代谢可加重身体负担。
中暑发高烧时,最好采取物理降温方式,如用冰袋、冷毛巾敷额头、腋窝等处。
中暑后大量喝水。中暑后,短时间内快速、大量饮水,会引起胃潴留,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每次不超过毫升为宜,且最好饮用淡盐水或茶叶水。
中暑后猛掐人中。这种方法比较常见,掐人中的作用是通过强刺激,开窍醒脑,让人恢复意识,对于中暑昏迷者有一定帮助,但很多人只会用大拇指按在人中穴,使劲往下压,这可能会导致气道阻塞,影响正常呼吸。
掐人中正确的姿势是大拇指指腹按压人中穴,其余四个手指抬起下颌,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中暑用藿香正气水、人丹等治疗。很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是预防和治疗中暑良药,而所谓的这些良药治疗作用甚微,甚至有潜在的不良作用。例如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成分就可能加重脱水,增加中暑损伤的易感性。
中暑是机体脱水、电解质丢失、散热障碍,应该根据致病机制相应处置。阴凉、冷水、风扇降温,补充电解质饮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小贴士如何预防中暑
高明天气,除了靠空调降温避暑,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多喝水,并注意补充盐分与矿物质。
少食高油、高脂等难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高温天气应尽量避免外出。如一定要在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
一定不要将婴幼儿、儿童、或宠物留在停好的车里,这样导致其严重中暑、甚至死亡的风险最大。
在高温环境下,一起出行的同伴之间应互相留意彼此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同伴有中暑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热浪来袭时,尤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