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不久
不少家长就开始问团长:
“我家娃中暑怎么办?”
“要不在家里备两瓶藿香正气水吧?”
可团长想说,
别把它当成和热水一样的“万能药”
藿香正气水不一定能够治疗中暑
不信?往下看看吧
↓↓↓
藿香正气水不一定能解暑
藿香正气水不一定能治中暑?不会吧,这可是一代一代人传下来的经验之谈,怎么会不能治疗中暑呢?
首先团长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其中写到:藿香正气水的功用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并没有“解暑”、“祛暑”等字样的功效说明。
为什么藿香正气水没有的“解暑”功能会被几代人无端神化出来?
我们先来仔细研究下什么是中暑。
我们现在理解的中暑是西医角度的中暑(后面团长会介绍中医角度的中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长时间的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体内调节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这三种情况继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发烧、头晕、恶心、心慌,严重者有神智不清或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
能够看出的是,中暑是由高温高湿引起的。而藿香正气水由藿香、白芷、紫苏、生姜等构成,性偏温,属温热性,并不适合治疗这一类中暑。
而中医的中暑则分为阳暑和阴暑。
“阳暑”主要为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导致耗气伤阴,体弱者更容易中招。
“阴暑”的症状是发热恶寒、吐泻、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没食欲、大便稀、舌苔腻,贪凉喜冷饮的人更容易罹患。“阴暑”如果用温性药物治疗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医的“阳暑”与西医的“中暑”病症一致,而“阴暑”却在西医中没找到。
知道这些以后,就不难理解为何藿香正气水的功效会被谣传了。在过去的生活中,我们理解的藿香正气水是有“解暑”的功能,不过它解的是“阴暑”而非“阳暑”。
现代社会随着西医进入,一些医学名词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中暑”指的通常是以前中医中的“阳暑”,由高温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中暑后再服用藿香正气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些经验就这样流传下来,没有经过思考,自然而然藿香正气水就成了一种被神化的药物。
而以前的“阴暑”现在换了个名词变成了“空调病”,如果因为得了“空调病”再来服用藿香正气水的话才会有效果。
关于中暑的其他误区
除了藿香正气水可以治疗中暑,还有一些其他的误区值得我们注意。
1、不要用退烧药!退烧药的机理是通过增加出汗散热。在中暑状态下,身体已经在努力散热了,再吃退烧药,汗液确实是增加了,但是水分和盐分脱失更严重,反倒会加重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因为没有发现孩子中暑,误以为孩子是感冒等原因导致的发烧,也会给孩子用退热药。所以,及时识别中暑症状非常重要!
2、不要大量补充白开水!这是因为,汗液是有盐分的,汗液大量分泌以后,我们体内的钠盐减少,此时如果大量喝白开水,血管里的血液被稀释,就会处在一个“低渗”的状态;但这时候我们身体的各器官,比如脑部,是处于相对“高渗”的状态。水分通常会从低渗向高渗流动,这时水就会进入脑细胞,会有脑水肿的风险!
因此,如果补充一些盐水,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3、不要用酒精擦浴降温!物理降温时,如果用酒精擦拭血管丰富的皮肤浅表部位确实能起到迅速散热的效果。但这时大量酒精可能被皮肤吸收到体内,很容易出现中毒的情况。临床上酒精擦浴后出现中毒病例不在少数。
因此,物理降温还是建议用常规的凉水擦浴降温。
如何预防、治疗中暑
当然,如何预防和治疗中暑才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团长这就来告诉你。
预防中暑
▽
1、避免高温
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四点带孩子长时间外出,这个时间段温度最高。同时尽量不让孩子穿深色衣服,因为深色衣服更容易吸热。
2、及时补充淡盐水
如果孩子在户外活动的话,一定要及时补水,而且补充的水分最好是淡盐水。
3、时刻注意孩子情况
如有大量出汗、口渴、没精神、脸发红发烫的情况,立即采取措施,不要等到孩子发烧才开始处理。
治疗中暑
▽
1、一般轻度发热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
用20℃~30℃的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其不滴水,将毛巾折好置于孩子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或用温湿毛巾擦拭身体,这些都可以促进散热。
2、喝温盐水
发热时呼吸加快,出汗使身体失去水分,所以要多喝温盐水,补充水分,同时也可增加排尿次数,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从而达到降温目的。
在喝水的同时,还可以加入少量食用醋效果更好。食醋50毫升加入50毫升温开水中,一次服下,可缓解不适。
药物方面可用加减白虎汤、益元散、清开灵口服液、银花感冒颗粒等。
你还私藏了哪些独家解暑秘方?
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给更多家长!
文
kyo
文章综合来源:《广州日报》、《山西晚报》、《凤凰网》
成都儿童团稿件,版权归成都商报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持续招募
成都商报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