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及无风的环境下,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汗液无法正常分泌,切水电解质水平严重低于正常值的一类疾病。按严重程度来划分,中暑可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常见的病因包括剧烈活动、高温环境、疾病或药物。其中药物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增加患者的中暑风险,如产热增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排汗困难、外周血管收缩、下丘脑体温调节异常等。下面药师就给您具体讲讲哪些药物能够增加中暑风险。
抗胆碱药
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胆碱受体阻断药可以组织神经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无法发挥作用。而乙酰胆碱的作用在于可以促进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所有腺体的分泌,这其中就包括汗腺。因此,抗胆碱药物能够抑制出汗、减少热量的释放,直接导致高热症状的发生,诱导中暑。
拟交感神经药
包括可卡因、麻黄碱等药物在内的拟交感神经药物可以促进体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或阻止其重吸收来激活α、β受体。使得血管收缩,坚守皮肤血流,降低热量的散失;同时也会提高肌肉兴奋性,加强肌肉收缩,导致产热的增加。
影响电解质平衡药
利尿药如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等药在内的电解质平衡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出汗。同时也会使排泄增多,机体容易出现电解质平衡症状如脱水,亦可增加中暑的发生,所以服用此类药物的同时应应用大量的水,以免中暑。
抗精神障碍药
抗精神失常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可抑制下丘脑传入神经,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随环境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的能力受到抑制,既抑制产热又抑制散热,导致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在高温条件下,抑制了下丘脑的代偿效应,可引起高热。
此外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类解热镇痛药可以抑制下丘脑的环氧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可使发热者的体温恢复正常。但在解热过程中会引起大量的出汗,故应及时补充水分。值得注意的是,中枢高热属于非调节性体温,本质上为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失控所致,是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体温的,也不能用解热镇痛药来降低体温,一般情况下,物理降温是治疗中暑的首选方式。
炎炎夏日,为避免中枢您需要保持足够的水钠摄入量,避免在高温下活动。如需服用上述药物时应尽量选择其他可替代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则应注意环境温度以免诱发中暑。
作者:刘雅娟药师
参考文献
[1]温宇英,丁乾.药物相关性中暑6例[J].医药导报,,24(8):-.
[2]MartinezM,DevenportL,SaussyJ,etal.Drug-AssociatedHeatStroke[J].SouthernMedicalJournal,,95(8):-.
[3]KalischEllettLM,PrattNL,LeBlancVT,etal.Increasedriskofhospitaladmissionfordehydrationorheat-relatedillnessafterinitiationofmedicines:asequencesymmetryanalysis[J].JournalofClinicalPharmacyandTherapeu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