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点击就在今天,今年的三伏大幕正式开启。一些细心的朋友发现,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往年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哪天入伏,是怎么定的?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就连入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
实际上,入伏开始的日期并不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但要准确数出伏天,还需要了解农历的夏至日,以及干支纪日法的顺序。
我们知道,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而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阳历”的部分——它是把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来确定的,所以节气的时间点在阳历上反而比较固定。比如夏至,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只会在6月20日、6月21日和6月22日这三天变动,绝大多数年份为6月21日。
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其中的“庚”,指的就是天干中排第七的那个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
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从时间上来讲,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天气既潮湿又闷热。我国古人在诗句中就描绘了三伏的各种炎热,如“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等。
修立鹏提醒,伏天期间,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
“三伏”防暑最重要
三伏天首先要注意防暑降温。尽量避免中午阳光最强或温度最高的时候外出,必要外出时带上遮阳伞。如果在夏天或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段时间后,有轻度头痛、头晕、耳鸣、恶心、眼花、无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病症,就是中暑先兆,此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清凉通风的环境中,解开衣服,涂擦清凉油,服人丹或十滴水,多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头部冷敷。经休息、降温处理,一般4小时即可恢复。如果体温一直不降,医院救治。
其次,注意饮食调节。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佐以鱼肉蛋奶,保证人体必需的水分、盐水、热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
再次,注意补水。大汗泄气,容易导致咽干口燥、口苦,也损气,让人出现困乏等状态,因此要注意减少外出和及时补水。除了多喝水之外,也可以通过饮食摄入水分。多进食汤、羹、粥等水分较多的食物。
“三伏”不能做的事
01西瓜解暑,但不宜多吃
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
西洋参是夏天最好的补气药之一,是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的。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很有利。
02最好不吃冰饮、雪糕
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白开水。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朋友们,记住了哦!
03不能不吹干头发就睡觉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可以不吹干、擦干头发就睡,但实际上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夏天时,人洗澡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
04不要对着空调吹
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05纳凉熬夜是大忌
很多人喜欢熬夜,从中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三伏这些天应该要补一个午觉,30~60分钟都可以。过了1个小时的午觉,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了。
06久坐不动
夏天动一动就出汗,现代人不像以前,不爱动、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
夏练三伏,就是告诉我们,夏天不可以完全不动,应该要稍微活动一下。
07夏练三伏,但别傻练
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
医学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会出汗;且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
这个时候练一练的方法很简单: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
这些三伏天的注意事项
你记住了吗?
来源:青橙融媒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图源:RF编辑:许宵雪校对:曹宏萍审核:杨易霖总编:陆艾涢点击进入“江苏女性”网手机端拿铁就是“拿”走你身体里的铁?这个热搜,让网友不淡定了跷二郎腿会让脸变大?快放下你的腿,长期跷危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