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温持续“烤”验,我市进入了“火炉”模式。炎炎烈日下,仍然有许多劳动者奋战在高温下、坚守在岗位上。对此,市疾控中心职业病预防控制科科长、主任医师张瑞芹提醒,持续高温天气,要注意科学防暑,特别是高温下作业的户外工作者,一旦出现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等症状,要及时采取有效防暑措施。
张瑞芹称,一般来说,气温过高、湿度过大、劳动强度过大的时候都容易诱发中暑。尤其是露天作业时,除了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接受被加热地面、施工作业面及周围物体放出的热量的辐射。高温作业对人体可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对天热不适应等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使人中暑。“按病情程度和特点,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张瑞芹说,先兆中暑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小于37.5℃。轻症中暑体温升高至38.5℃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重度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危险的重症中暑,一般体温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7月2日,一名49岁的北京地接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被送医,经抢救无效离世。医院证明显示其死亡原因为热射病。户外工作者如何预防中暑呢?张瑞芹建议,户外工作者从事高温作业时,要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工作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尽量躲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避免阳光直射。如果要在高温下开始劳作,不要马上就做剧烈的工作,先慢慢开始,逐渐增加强度,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的环境。当已经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重、胸闷憋气、尤其是感到头晕、意识模糊、虚弱甚至晕倒的时候,要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迅速找到背阴或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劳动时,选择轻薄、宽松、浅色的衣服,注意防晒、降温,可佩戴宽檐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的防晒霜。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是预防热射病的重要措施。张瑞芹最后提醒,一旦出现人员中暑症状,一定要及时处理。如现场作业人员出现头昏、乏力、目炫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将其安排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区域休息,供应其凉水、湿毛巾等。仅有先兆表现或轻型者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口服人丹、十滴水等,并通知安排医疗救护人员进行观察、诊治。但当作业现场人员出现中暑,并伴有昏倒、休克、身体严重缺水等现象时,应及时将事故人员转移至阴凉通风区域或空调室,并通医院,及时治疗。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朱传胜报道点击下方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责 编:王建新 审 核:丰舒潍
编 辑:皇甫胜彬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