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
夏天,
如果您或者周围人,出现:
头昏、头痛等不适是怎么回事?是中风?感冒?
口渴,总喝水也不解渴,是怎么回事?
多汗,出虚汗,又是怎么了?
突然两眼昏花、乏力,站立不稳,是怎么了?
全身疲乏,就是*虚?要买保健品吃吗?
心悸、心慌,一定就是心脏病吗?
注意力不集中,就是调皮捣蛋吗
动作不协调,就是故意搞怪吗?
发热,就一定是感冒?或一定是传染病吗?
肚子疼。腹部痉挛性疼痛,或伴有稀便,就是急性胃肠炎吗?
大便次数多,稀溏,就是肠炎?痢疾吗?
夏天,发生以上任意一种或几种症状,很可能是发生了“中暑了哦
、
好!现在就让唐医师来跟您说说:中暑
中暑发生的原因、识别、现场急救及预防
一、为什么会中暑?
知识扩展
1、什么是中暑?
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不能正常地调节体温,发生的一组机体代谢紊乱的急性症状。
2、什么是正常的体温调节?
人的体温需恒定在37℃左右才能保证生理机能正常运行。
(正常人腋温36-37.4℃,一日内波动在1℃)
3、人体是如何作体温调节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产热主要是能量代谢和肌肉收缩。散热主要靠辐射、蒸发、对流和传导。
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的散热方式:
(1)加快心搏和呼吸频率,扩张皮肤血管、出汗等。
(2)深部组织的热量经血液循环至皮下,靠出汗以及皮肤蒸发和呼出的气体蒸发散热。
4、中暑发生的原因
(1)产热增加:强体力劳动、运动和军训的人群;
(2)获取热量多:
环境温度高,通风不良,年老体弱多病,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及随意调节能力减退;
(3)散热障碍:
出汗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心血管储备功能降低,使用影响出汗的药物,过度肥胖,衣服透气不良,高温及高湿环境……
知识扩展:
散热障碍:
1、出汗减少:大面积烧伤瘢痕形成,硬皮病和先天性汗腺缺乏及囊性纤维化患者,出汗散热功能障碍或丧失;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脑或下丘脑功能障碍,服用镇静剂药物,老年人、婴幼儿和饮酒者;
3、心血管储备功能降低:老年人、心功能障碍者、血容量不足、脱水者和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利尿剂者;
4、应用影响出汗药物:抗胆碱药和抗组胺药;
5、.过度肥胖和衣服透气不良;
6、外源性因素:高温和高湿环境。
5、中暑的致病因素
(1)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5℃(其实,穿短袖的季节如4月至11月,都容易中暑)
湿度>60%
(2)通风不良的环境
(3)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6、最容易中暑的8种人
1、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内,就容易中暑。
3、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4、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引起中暑。
6、感染性疾病患者: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8、正在服药的人: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二、中暑的识别
1、中暑的分级分型为:
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或日射病))
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CB-89)
2、各级各型中暑的识别
(1)先兆中暑:
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
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参考《职业性中暑诊断原则》
(2)轻症中暑:
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体温升
高至38.5℃以上。
参考《职业性中暑诊断原则》
(3)重症中暑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或日射病)。
知识扩展:
重症中暑的分型
重症中暑定义热痉挛大量失水和失盐,引起的肌肉疼痛性痉挛。
热衰竭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的虚脱。病情轻而短暂者称为热昏厥。
热射病暴晒后,高热(42℃以上)、意识障碍、无汗,心、脑、肺、肾出血。死亡率达5%-30%。
参考文献:卫生部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热射病(日射病)
体温42℃,蛋白质即发生变性;
体温50℃,数分钟脑细胞即死亡。
高温环境活动时出现:
①测体温:高热42℃以上;
②体表:无汗
③意识障碍
首先应想到发生了此病。
热射病(日射病),是最严重、处理最复杂、死亡率最高的中暑!
知识扩展
热射病发病原因:
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
热射病临床表现:
1、最初全身乏力、头昏、头疼、恶心、出汗量减少
2、体温陡增后,出现嗜睡或昏迷;皮肤灼热干燥,无汗,面色潮红或苍白
3、循环衰竭:皮肤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大、血压偏低或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4、陈-施氏呼吸;瞳孔由小到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
5、严重者: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终死亡
6、死亡率可达5-30%
热痉挛
热痉挛的临床表现
1、突然四肢阵发性肌肉收缩痛,尤以小腿腓肠肌为著,有些人会有腹部痉挛性疼痛。疼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2、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热痉挛发病原因及特点:
1、出汗,不仅丢失大量的水分,同时也排除大量的盐。不能及时补充水和盐,肌肉在丢失盐过多时,电生理发生变化,出现痉挛,疼痛。
2、初起先有大量出汗,突然四肢阵发性肌肉收缩痛,尤以小腿腓肠肌为著,有些人腹部痉挛性疼痛。疼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热衰竭
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
当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时,周围血管迅速扩张以利于散热,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不仅可能造成休克,还会因大脑缺氧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即热昏迷。
临床表现
体内常无过量的热蓄积,过多出汗失水或失氯化钠、失钾症状:起病迅速,先有头疼、头晕、恶心、然后口渴至轻度脱水。1、面色苍白、皮肤湿冷;2、胸闷、脉搏细弱缓慢(缺钾引起)、血压偏低;3、体温稍高或正常;4、可有晕厥、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循环衰竭。
不同类型的重症中暑因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作为个体来说,可能同时兼并2-3种而不能截然分开。
因此,不论哪种中暑类型,都要认真对待。
三、中暑的现场急救
中暑的现场急救原则:
脱离高热环境
迅速降低体温
对症处理
知识扩展:
发生重症中暑后,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
应在1小时内使体温降至(肛温)37.8-38.9℃。
影响中暑预后的因素:
与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重要脏器损伤程度、血乳酸酶水平、年龄和有无慢性疾病有关。
(1)重症中暑患者病死率约为20-80%。如果又是50岁以上,死亡率近80%。
(2)患者中心体温高于41℃预后不良。
(3)最初1小时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
有人统计:
①在1小时内体温降至38.5℃者,病死率5%,
②1小时后降至38.5℃者,病死率18%。
(4)乳酸酸中毒是非劳力性热射病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参考文献:《内科学》第二版
1、脱离高热环境
(1)(尽量脱去患者的衣服)解开中暑患者的衣领、腰带,袖口等,散热、防止窒息。
(2)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静卧
如果不适合搬动或者施救者与患者体重相差不大,搬不动对方;可以在室外暂时给他撑个遮阳伞
(3)进行皮肤肌肉按摩,扇扇子等,促进散热。
(4)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帮助散热
2、迅速降低体温
降温分为体外降温和体内降温(药物降温)
(1)体外降温方法(适合:现场急救):
无循环障碍者,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27-30℃水中降温。
有循环障碍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用凉水反复擦拭皮肤,同时应用电风扇或空调。
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处可冰袋或冰水混合物、冷湿毛巾等外敷,以利降温。
知识扩展
(2)体内降温(医院):
体外降温无效者,行胃或直肠冰盐水灌洗,或用无菌凉盐水进行腹膜灌洗。
药物降温:
通常药物降温无效。寒战患者,应用苯二氮卓类(如咪达唑仑2-5mg,静注)或氯丙嗪25-50mg加入ml溶液,静脉输注1-2小时。
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
参考文献:《内科学》第二版
3、对症处理
现场发现,中暑昏迷者:
现场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容物误吸。
刺激人中、合谷穴;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
清醒后,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切忌:
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每次进水量宜小于50ml)
不能喝冰水
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保济丸、克痢痧等中成药。
注意保护被高温灼伤的皮肤!
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现场心肺复苏。
急救现场中暑昏迷者的同时,不要忘记打急救电话;即使中暑昏迷患者现场施救成功,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知识扩展:
医院以后,医生经检查若发现患者有:脑水肿、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低血压,肝肾衰竭,DIC等,做对症治疗。
医院版,中暑对症处理: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者,甘露醇静滴,
抽搐者,静脉注射地西泮或苯巴比妥盐。
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有高血钾时,慎用洋地黄。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高血钾和低血钠者,静脉输注碳酸氢钠。
低血压:深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格林液恢复血容量和血压。小分子右旋糖酐有抗凝血作用,不应该作为扩容药。容量复苏后低血压不恢复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升高血压。
应用血管收缩药影响皮肤散热。
肝肾衰竭:为保护肾脏灌注,静脉输注甘露醇。
急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
肝衰竭者进行肝移植。
参考文献:《内科学》第二版
中暑的现场急救
1、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急救;并予以密切观察。
2、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对症急救。快速呼叫,医院治疗。
先降温,后转运;边降温,边转运。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现场心肺复苏。
重症中暑引发心脏骤停的急救
当患者中暑后,没有意识,也没有呼吸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做心肺复苏
早期启动EMS急救系统,
早期的心肺复苏,
有条件的话早期电除颤。
详见:唐医师说急救:单人心肺复苏(考试)操作流程
轻症中暑之刮痧疗法
中暑的病理机制是:血氧不足,毛细血管收缩闭塞所致,
刮痧就是通过刺激人体使人自身产生抵抗能力,放痧通脉,以缓解症状。
刮痧方法:
用光滑平整的汤匙/硬币/刮痧板,蘸食用油或刮痧油,倾斜向下45度,刮背脊、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详见相关文章:唐医师说养生:刮痧,适合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宜,人人学得会)
四、中暑的常见治疗误区
误区一:中暑了,输点葡萄糖注射液,就好了!
、
民间说:中暑不能输葡萄糖、不能打青霉素,不然会死人的。
也有人说:中暑了,输点葡萄糖就好了;到底对不对呢?
不对
因为:
高温时,我们人体会出很多汗,那汗液是咸的还是甜的?
对!
因为汗液里含有很多盐,医学上说的“电解质”,
出汗后很多盐会丢失,如果单纯输注葡萄糖的话,
会加重引起: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钠血症,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同时有些还有抗生素过敏,
也是引起死亡的原因。
正确的处理原则:
要输注: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氏液,恢复循环血量和血压。
单纯葡萄糖和小分子右旋糖酐,不应作为扩容药输注。
误区二、自行服用退烧药
中暑使身体处于消耗过度的状态,
此时如果用退烧药来降温,
身体对药物的代谢会加重身体本身的负担,
药物的副作用会更大;
严重的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所以,中暑引起的发热,
轻症吃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胶囊、克痢痧胶囊、保济丸等就会解暑降温;
重症中暑引起的高热,需要更特殊的处理降温。
(详见前文)不能自行吃感冒药或退烧药,以退热。
误区三、体表擦拭酒精
中暑后,如果试图通过体表擦拭酒精的方法降温,可能会过度刺激皮肤,引起过敏及其他不适。也可能导致酒精中毒。
体表不要用擦拭酒精的方法,以试图降温,可以刮痧。
反面病例:夏天经常有一些爸爸们,拿家里的烧酒给发热的孩子做酒精擦浴,造成孩子死亡。并不少见。要接受经验教训。
五、中暑的预防
炎炎夏日
如何有效的预防中暑?
1、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从事高温作业;
2、早上10点到下午16点为温度最高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个时候出门,若一定要出门,做好防晒工作,带遮阳帽,撑遮阳伞等等;
3、室外作业避免暴晒;
4、准备防晒用品及必要的防暑药物和饮料;
5、不要等渴了再喝水,随时补充水份;
6、多吃水果、蔬菜和乳制品;
7、保持充足睡眠;
8、保持良好心情,谨防情绪中暑。
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变得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
“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
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
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
所以,夏季,要注意自我调节情绪,“心静自然凉”。
9、热习服,也称为热适应,
是指人体妥善处理热效应的过程。
健康人热适应需要7-14天。
热习服(热适应)3-4天开始形成,2周完善,可保持一周。
知识扩展热习服:
热环境适应后,
对高热环境代偿表现为:
心排血量和出汗量增加(1L增加到2-3L,散热为正常的2-3倍)醛固酮分泌增加,汗液钠含量减少,有氧代谢增加,产热减少。
热习服:
科学训练,每天短时间(不少于50分钟,不超过2小时),根据体力和锻炼基础合理安排,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由弱到强,热暴露并锻炼,
一般热习服3-4天开始形成,2周完善,可保持一周。
离开高温环境或停止锻炼会发生脱习服,
新兵、新运动员(如高温季节马拉松赛)、特殊岗位或发生脱习服者,要单独安排训练。
10、预防中暑特别是热射病发生。
11、注意:
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明显内分泌疾病、出汗功能障碍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12、中暑恢复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露在阳光下。
参考文献:第8版《内科学》
中暑的现场急救总结:
中暑的现场急救原则:
脱离高热环境
迅速降低体温
对症处理
1、迅速撤离高温环境,将病人安置在阴凉通风或电扇下,最好移至空调房,脱去外衣,平卧体位;
2、冷敷等物理降温,直至体温38℃以下;
3、可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4、用清凉油、风油精涂擦太阳穴、合谷穴等;
5、辅以含盐的清凉饮料,补充盐分和水分;
6、对于热衰竭,能进食的患者,可以通过吃橘子来补充钾。
7、重症中暑患者,急救的同时要迅速拨打,医院。先降温,后转运,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8、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现场做心肺复苏。
最后,温馨小提示:
炎热夏季,
(1)身边常备:藿香正气胶囊(水)、克痢痧、保济丸、人丹、十滴水及风油精、清凉油等,以备于中暑的自救与互救。
(2)多喝热茶、热水,发汗解暑,防止中暑;适当吃些室温的西瓜,防暑解暑。
亲,
关于“中暑”,您学会了吗?
自己学习,终生受益
随手转发,功德无量
参考资料:卫生部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内科学》中国红十字会、浙江省红十字会、家庭急救
END
长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