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气温的升高,国内多个省市均发生了职业中暑事件,甚至导致了工人死亡,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本市由于持续高温,也突然发生了多例职业中暑病人,应受到各相关部门的重视。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早期中暑时常表现为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随着病情发展,逐步发生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体温急骤升高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脑水肿,甚至引起死亡。高温气象条件是发生职业中暑的直接诱因,高温天气里,作业人员应注意防暑降温,尽量减少午后或气温较高时长时间在露天环境中作业,避免在日光下暴晒。易发生职业中暑的传统行业,如炼铁、炼钢等,随着近些年的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更新及作业环境改善,高温中暑的发生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生率显著下降。相反,一些露天作业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常由于在炎炎烈日下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且缺乏个人防护意识,未采取有效的高温防护措施,从而发生中暑。
因此,各用人单位及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以保护露天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建议如下:1加强个人防护,露天高温作业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均应配发工作帽,避免高温直射。
2给饮料和补充营养,高温作业工人应该补充与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盐分,饮料的含盐量以0.15%-0.2%为宜,同时注意饮水温度,不宜过冷,以10-15摄氏度为宜,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适当增加高热量饮食和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和钙等。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该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血管舒缩调节机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疤痕患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4用人单位应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强度及工作时间,尽量避开最高气温时露天作业,并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同时可设立配有空调的休息室,保证高温作业工人的充分休息。
此外,作业人员一旦发生高温中暑,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平卧安静休息;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以防虚脱;可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对于重症中暑的病人,应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将其包裹并给强力吹风,以增加蒸发散热;或用冰块降温(若病人出现寒战,应减缓冷却过程,不允许将体温降至38.3℃以下,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还应该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风扇向患者吹风,按摩患者的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及时、就近就医。防治职业中暑的关键在于源头控制,针对易发生职业中暑的行业,应积极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作业环境气象条件监测;相关单位应配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完善应急救援配置;同时,还应加强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开展员工培训,使员工掌握基本的疾病常识及急救措施,掌握自救互救的能力,保障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end
往期回顾
01
常见生活场景中如何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02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防护?
03
新冠还没走,鼠疫又来啦?!我该怎么办!!!
点个赞
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