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严防中暑

文章内容较长

如想直接了解如何预防及简单处理中暑

请直接拉到文末

何为中暑?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发生中暑,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以夏季(6~8月份)发生为主。

中暑的类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三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常常难以区分。其中以热射病病情最为严重。

中暑的原因

°机体自身产生热量增加

在高温、高湿、不透风或强热辐射下,长时间从事剧烈活动,机体热量产生增加。常见于强体力劳动、运动或者进行军事训练的人群。一些疾病状态,比如发热寒颤或者惊厥等情况,也会导致产热增加体温上升。

°周围环境温度上升

环境温度升高时,一些易感人群,比如年老体弱多病的人群,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不能对自身体温进行良好的调节,身体从环境当中获得热量增多。

°散热障碍

出汗减少:汗腺损伤或者缺乏,比如皮肤烧伤瘢痕部位、汗腺缺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心血管功能下降,如饮酒者、老年人、心功能障碍等。服用影响出汗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和抗组胺药等。其他因素:肥胖和衣服不透气等。

典型症状°先兆中暑

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数小时内可恢复。

°重度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一般持续时间约3分钟。患者常常无明显的体温升高,可能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分,体内大量缺钠或者过度通气有关。

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患者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此时患者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体育运动者、训练的官兵),表现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患者可伴有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表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非劳力性热射病:常发生于年老、体弱(小孩)和慢病人群,一般发病较慢。刚开始症状不容易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患者体温高可达40~42摄氏度,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摄氏度,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中暑的预防

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后,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高热等情况,应考虑发生了中暑,需要及时停止工作在阴凉处进行休息。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很简单,就是保持凉爽,补充水分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jj/8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