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吵架,双双中暑倒地,What两小儿

又到了难熬的夏天,太阳强烈到快把人晒秃噜皮了,出去一圈就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虽然难受,可幸好没中暑!但是!并不是到“热晕了”的份儿上才叫中暑,你疯狂出汗、眼花的时候,很可能已经跳进了“中暑”的圈儿了!

什么是中暑呢?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致使热能积累所致的以高热、无汗及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日常生活中,中暑病死率可高达20%-70%,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要积极防治中暑。

环境因素中暑多易在高温、高湿、风速小的环境下发生。据研究,连续三天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大于73%时最易发生中暑。要注意有时虽然气温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环境通风较差,也容易发生中暑。自身因素容易中暑的体质大多数为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部分有散热障碍的也容易中暑,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痱子以及服用抗抑郁药物等等,都是容易导致中暑的重要因素。中暑三大类别

1.先兆中暑

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存在障碍,体温通常低于37.5摄氏度,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

轻度中暑进一步加重,出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脉细速,体温正常或变化较小,意识模糊或昏厥。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呕吐、面色潮红、头温40摄氏度以上,体温一般正常,严重者昏迷。继续发展为高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伴有昏厥、皮肤干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脉快、神志模糊、严重时引起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中暑预防方法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2.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3.尽快降温,体温降至38℃左右为宜。若条件允许,可在额头、腋窝、腹股沟、腘窝敷冰块或涂擦酒精、风油精等以散热降温。4.适当饮用凉的淡盐水,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液等解暑药物。切勿一次性大量饮水,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毫升为宜。5.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6.对于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拨打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紧急救治。

热射病

大脑情报局提醒:

处理中暑应避免误区,出现症状后立即进入密闭空调房,或全身尤其是心脏部位涂抹酒精、敷冰块或浸泡冷水等都不可取,都会导致全身皮肤毛孔剧烈收缩,阻碍毛孔正常排汗散热,反而加重病情,甚至进展成热射病。

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中暑临床类型,病死率为40%至50%。当患者体温超过42℃摄氏度时,病死率高达80%以上。同时,热射病患者有20%至40%的概率会留下神经系统损害后遗症。

易发人群主要有铁路、汽修、环卫工人等高温作业者,也包括老人、幼儿及孕妇等特殊体质者。“

大脑情报局提醒,因缺乏特征性的征兆,轻型中暑与热射病的早期难以鉴别。在长期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昏、心慌、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等中暑症状后,若经自行处理仍无法缓解,建议及早就医。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jj/5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