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于导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导游实务》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必备技能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无论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我们应当掌握的核心能力。“课证融合”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岗位需求的导游人才,实现课证课岗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为践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年9月6日,张辉辉老师邀请郫都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我校对20级旅游管理1班、2班的学生开展为期一天半的急救知识培训。此次培训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自救、他救知识,提高遇到危险情况下的急救意识、急救能力,为日后学生能冷静熟练处理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紧急突发情况打好基础。
"心肺复苏,给予生命新生机"
9月6日上午,红十字会的肖老师和张老师系统讲解了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救护概论等理论知识,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急救,对学习急救有了气道异物梗阻五个方面讲解并示范了心肺复苏的相关操作技能强烈的使命感。随后,授课老师着重从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生存链、现场心肺复苏的程序及操作技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授课老师现场示范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操作方法,演示了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并就成人和婴幼儿气道异物梗阻的处理同现场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演练。在学生的自主练习中,授课老师手把手指导学生的操作手法,规范学生的错误操作,直到对这项技能真正掌握为止。下午,授课老师对常见的意外伤害,如烧伤、烫伤、犬咬伤、中暑的应急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常见的火灾、地震、车祸等突发应急知识进行了普及。随后,便是对学生心肺复苏的考核。
心肺复苏实操考试面临的是模拟人,由医师严格把关。对患者意识的判断,呼救求救的方法,两分钟内~次的按压,5~6cm的按压深度,01、02的按压频率,无论是从临场反应能力,以及自身的定力、体力、耐力,还是从急救技巧的掌握能力来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因为生命不可儿戏,考核老师对每一个同学都很严格,绝不容许操作失误。考核很难、也很累,在第一轮的考核中无一人通过考核,但无一人放弃。同学们不断尝试与努力,直到通过考核,有的同学甚至经过了十几次的实践才最终通过考核。"创伤救护,应急处理有一套"
9月7日上午,授课老师理论与实操结合,从创伤出血与止血、现场包扎技术、骨折固定三个方面为学生讲解了创伤救护相关基础知识。随后,授课老师操作示范了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的各种方法,一步一步慢动作教学,学员与学员之间互相练习,授课老师也下场悉心指导了每一个学员的动作。一步步学习,一点点进步,学员们在后续的包扎中越发显得得心应手。
练习结束便进入创伤包扎考核,检验同学们的练习成果。考试内容为八字包扎,悬臂包扎,手肘、手掌包扎,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包扎。创伤包扎相比于心肺复苏较简单,但是也是很考验同学们的耐心、手法。由于学习包扎时同学们认真观看,并多次练习,考核时很多同学一次就通过了考核。“持证”救护,做好专业文旅人在一天半的培训中,带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每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参与培训的多数学生顺利通过了理论考试,以及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的一对一实操考核,取得了红十字会急救证。这次的培训课程带给同学们的不仅是拿证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掌握了急救知识。在危急的情况下,同学们能在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的同时,将损失降到最低,知识变技能,技能变本能。
通过本次的《导游实务》的课证融通,90%的同学经过严格考核取得了急救员证。掌握急救知识是我们必备的职业素养,为同学们在以后的带团生涯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应急事件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也正是《导游实务》“课证融合”教学创新模式意义所在:将学生职业岗位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相对应,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满足岗位所需,所学变所用,实现课证岗的无缝衔接。
课证融合,学为我用。旅游学子,未来可期。
图文来源:旅游管理教研室今日编辑:李唯怡责任编辑:陈飞桥校对人:白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