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状和急救方法:
高温中暑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生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
病情与个体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理
1
提要: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正常人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维持在37℃左右。
人体基础代谢、各种活动、体力劳动及运动,均靠糖及脂肪分解代谢供能发热,热量借助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排汗、呼吸、排泄等功能,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方式散发。
人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尤其是体弱或重体力劳动时,若散热障碍、导致热蓄积,则容易发生中暑。
2
临床表现
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体温正常或略高。
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热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表现。
诊断
1)依发病时所处高温环境及其临床表现。
2)中暑痉挛引起腹痛者需与急腹症鉴别。
3)应与暑天感染、发热性疾病鉴别,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等。
4)与其他原因此起的昏迷及脑血管意外鉴别。
2
治疗与护理
中暑先兆与轻度中暑
1)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2)服用防暑降温剂: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散等。
3)补充含盐清凉饮料: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
重症中暑病人处理原则:降低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a)中暑发生循环衰竭者,医疗、护理的重点是纠正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以致脱水和循环衰竭。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等渗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纠正休克。
注意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防增加心脏负荷发生肺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b)中暑出现痉挛者,除补充足量的液体外,注意监测血电解质。纠正低钠、低氯、控制痉挛,抽搐频繁者应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或用适量的镇静剂如10%水合氯醛10~15ml灌肠,或苯巴比妥纳0.1~0.2g肌肉注射。并注意安全保护、防止坠床,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c)对日射病者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等变化,头置冰供暖或冰帽,以冷水洗面及颈部,以降低体表温度,有意识障碍呈昏迷者,要注意防止因呕吐物误吸而引起窒息,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d)中暑高热者主要是纠正体温功能失调所致高热,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防治并发症。
降温措施多主张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进行,其方法有头置冰袋或冰帽,大血管区置冰袋,以冰或风扇控制室在22~25℃左右;
也可采用将身体(头部除外)置于4℃水中降温法,同时要不断摩擦四肢,防止血液循环停滞,促使热量散发;
危重者可采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擦浴,静脉输入液体可于降温至4℃左右后输入;
降浊时注意防止因降温过快引起虚脱。
预防
预防
1)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供给含盐清凉饮料。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
3)宣传防暑保健知识,教育工人遵守高温作业的安全规则和保健制度,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往期回顾:
体检与健康科普小常识!
豫慈微盟商城上线啦!
结节、息肉、是不是癌?用不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