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医院订阅哦!
一般人都知道夏天要防中暑,但不知道除了要防“阳暑”,还要防“阴暑”。中医认为,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
“阳暑”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暑,多因患者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而引发,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中暑。
中暑在临床上根据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口干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悸、疲乏、恶心等。这时应把病人扶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休息,让病人喝一些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一般症状很快会缓解并消失。
轻症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各种症状外,还有体温上升、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呕吐等情况。此时,除迅速采取上述处理外,还可给病人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并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若病情无好转,医院诊治。病人一般在4至5小时内可以恢复正常。
重症中暑,除上述轻度中暑症状外,还同时伴有高热(40℃)、昏厥倒地、手足痉挛、血压骤降等。遇此情况,除迅速将病人抬至阴凉处,采取上述简短急救外,医院。
而“阴暑”则是指夏季人们过于避热贪凉而引起的“热伤风”,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感冒。阴暑由受寒而来,在原因上有内、外之分。一是热后在外感受寒邪,一是热后过食寒凉。
从中医角度来说,夏季适当出出汗,是将体内的暑热排出去,让身体感到更舒适。但如果过度依赖空调过度贪凉,毛孔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体内暑热排不出去,一旦外界的风、寒、湿邪侵袭,就会引发“阴暑”。而一热一冷,即从一个热环境突然进入冷环境,打开的毛孔瞬间关闭,最容易出现“阴暑”。如出汗后,有些人喜欢马上用凉水冲澡,或在地上铺上凉席就躺下睡,还有些人则大量喝冷饮,就容易导致“阴暑”。
阴暑在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风热型,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咽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或鼻流黄涕,口渴,痰黏色黄等。治疗应使用银翘散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风寒型,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口不渴,痰稀色白,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可以喝些姜汤,或选用感冒清热颗粒等发散风寒的药物,以发汗解表;
暑湿型,头晕、烦渴、呕吐或腹泻、不思饮食,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等。西医称之为“胃肠型感冒”。治疗首选藿香正气散(水或液)或葛根芩连汤。
预防阴暑除不要贪凉露宿和贪凉饮冷及避免过堂风之外,使用电风扇应注意风速不宜过大,不宜对人直吹,出汗较多时,不要骤然降温。
冷气调温不宜低于26℃,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以不超过5℃至7℃为宜。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起身活动活动躯体,并酌情增添衣物。不要整日整夜地开空调,一般来说,开2-3个小时空调,开窗通风。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急躁的情绪。
饮食宜清淡,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与蔬菜,少吃油腻辛辣和生冷食品。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最好先放一放再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