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空调、wifi、西瓜,这是不少人理想中的夏天,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汛旱期带来的各种卫生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那究竟如何才能度过一个健康惬意的夏季呢?为此,重庆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华龙网,邀请各界专家发布“健康中国巴渝行”7月主题——重庆市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高温汛旱期专题急救科普。守护健康平安山城,非你莫“暑”!
王永义,主任医师,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国家职业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中毒学组常委,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委。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7项、参编专著4本,发表论文40余篇,获重庆市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人文医生”、全国卫生监督技能竞赛个人二等奖、全国卫生监督技术能手、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重庆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重庆的高温天气又双叒叕来了!离开空调房一分钟,离烤肉之间也就差一撮孜然!但有很多人不得不从事户外工作或活动,不能靠空调“续命”很容易发生中暑,怎么办?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王永义提醒,预防中暑,除了注意防晒、保持凉爽、及时补充水分外,出门劳作还应该常备防中暑药物,发生中暑时更应该懂得恰当的自救方法。一
人为什么会中暑?
中暑是指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导致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症候群。炎炎夏日在建筑工地、码头、田间、环卫工作或体育训练中常有发生。
了解人中暑的原因,需要先知道人体是怎么进行体温调节的。在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正常人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维持在37℃左右。人体基础代谢、各种活动、体力劳动及运动,均靠糖及脂肪分解代谢供能发热,热量借助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排汗、呼吸、排泄等散发。然而,人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尤其是体弱或重体力劳动时,若散热障碍,导致热蓄积,则容易发生中暑。中暑多发生于夏季(即6月-8月)天气炎热时,婴幼儿和65岁以上的老人、肥胖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高温天气进行剧烈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军事训练、户外活动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一般来说,气温超过30度以上就有可能发生中暑。但在同样的高气温条件下,若伴有湿度大则更容易中暑。当您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或体力活动后,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高热等情况,则应警惕中暑了。二
中暑有哪些表现?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中暑可以分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根据发病情况不一样表现各异。
出现先兆中暑,指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升高,但低于38℃,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症状即可消失。出现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出现重症中暑,除了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热痉挛、高热晕厥、休克等表现。热痉挛是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多见于健康青壮年。热衰竭是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额人群。热射病是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体力活动,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值得注意的是,中暑容易和某些疾病混淆,如儿童中暑容易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成人中暑容易与“中风”等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以及其他中毒引起的神志不清混淆。医院及时检查确定病情。三
一旦发生中暑,我们应该怎样自救?
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患者本人自觉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症状时,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平卧,脱去衣服。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同时可向他人求救,如果短时间未恢复好转,医院救治。
如果患者本人出现意识障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体温超过40℃、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等情况时,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平卧。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同时可向他人求救、打电医院就诊。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在将其转移到安全地方后,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及时拨打。供稿单位
重庆市健康教育所
用心服务,呵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