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应对及预防
中暑
中暑可以分为:轻度中暑、深度中暑。
引发中暑的原因包括高温、衣服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活动时间过长、睡眠不好等多种因素。
中暑的生理因素:
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及核心体温急剧升高,进而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横纹肌溶解)、肝脏、肾脏、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心脏都可能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有时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钾血症和低血糖。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体温超过40℃,并有精神状态改变,包括神志不清、谵妄、癫痫发作和昏迷,伴有心动过速和气促。典型中暑患者,皮肤热且干燥,通常无汗。劳累型中暑患者,出汗更为常见。户外运动过程中出现中暑有以下表现:
中暑先兆:头痛、头晕、口渴、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等。
轻度中暑:意识精神迷糊,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面色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
深度中暑:
热痉挛症:大量出汗,口渴,引发肌肉痉挛(俗称抽筋)
日射症:直接太阳底下暴晒,引起脑细胞受损。
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多发于老年人。
热射症:高温下,高强度训练体力消耗太多。
中暑的处理办法:
离开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解开衣领,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水。在太阳穴、额头部位涂抹风油精或清凉油等,或者口服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虚脱、血压降低时应立即平卧,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深度中暑的处理办法:离开高温环境,解衣、通风。给予患者多次饮用清凉水或者电解质饮料,及时补充水分。让患者平卧,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风油精,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患者清醒后,由专人陪同,医院。
出现热痉挛时,应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
出现日射症时,头部应用冰袋或冷水湿敷。出现热射症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冰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中暑的治疗需要快速降温,静脉液体复苏,以及对器官功能不全的支持治疗。
中暑的死亡率很高。但无论是否干预,大约20%的存活者遗留脑损伤,一些患者,残存肾功能不全。
如何防治中暑:
多喝温开水,少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走动,去通风凉快的地方。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
高温工作下时间不要过久。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蔬菜、豆制品,经常用温水擦洗。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经常吃清淡食物。
户外出行时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早出发,避开正午。出行前保证睡眠充足。带着好的心情参加活动。
头部降温,短时散热。参加活动,穿着能散热的合适衣服。穿越途中,尽量用水把帽子浸湿,进行适当头部降温。在烈日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时,及时把帽子去掉,短时散热。
休息时选择避晒通风的地点。穿越途中,长时间的休息时,要选择能避开烈日暴晒及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休息。休息的时候要快速卸下背包,取下帽子,解开衣袖与领扣纽扣,挽高裤腿,快速散热。
注意行走的节奏,避免过度疲劳。科学合理、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及含盐食物,适当搭配一些含有丰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