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m.39.net/pf/a_4621497.html
炎炎夏日,天气晴朗酷热,太阳辐射和紫外线强度均将达到最高等级。人在高温环境中,如果没有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就很容易中暑。
今天,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夏季科学防暑的小知识~
什么是中暑
通俗讲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或高温作业过程中,因“热”的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亦称为急性热致疾病。具体说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什么情况下需要注意防暑
在高温天气进行露天作业或进行高温作业的情况下需注意防暑。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中暑有哪些症状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不同类型中暑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即使迅速救治,仍有20%~40%的病人死亡。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更高。
热射病——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
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出现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腓肠肌为最明显;痉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因此不能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一般起病迅速。可表现为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此类型以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较多。
按中暑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在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还提出了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者,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可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者主要就是上述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中暑后如何处理
针对不同程度的中暑,采用不同的处理和治疗方法。
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环境,并予以密切观察。
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出现恶心、呕吐的时候可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滴注。
重症中暑:医院救治,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促进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措施,必要时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热痉挛: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热衰竭: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物理降温:迅速将患者移往荫凉通风之处,放低头部,脱去衣服,冰水擦浴或全身浸入27~30℃水中传导散热降温,同时强力按摩四肢,以防止毛细血管血流滞积,并促使散热加速。对循环虚脱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湿皮肤或同时应用电风扇、空调等。有条件的可用降温毯和冰帽降温。
药物降温:常采用氯丙嗪降温,并可用安定以控制寒战。
夏季养生要注意防暑、降温;
健康生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防暑降温,从掌握小常识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