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夏季安全防范指南,请各位家

孩子的安全时刻牵动家长的心。如何让孩子远离溺水、触电、中暑等意外?危险一旦发生又该如何紧急处理?这份夏季安全防范、应对指南,请各位家长收好!溺水

溺水是我国儿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每个人都不愿看到事故发生,但每年青少年溺水的事故却从不间断......不同年龄儿童发生溺水的地点特点:1-4岁,脸盆,浴盆/浴缸,室内水缸;5-9岁,水渠,池塘,水库;10岁以上,池塘,江河,湖泊。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提高安全意识,远离溺水风险?下面这几点请家长时刻提醒孩子谨记——

“四个牢记”

1.天气再热,不到河塘去降温;

2.水景再美,不到水中去感受;

3.水性再好,没有保障别下水;

4.别人再劝,不用生命去逞能。

“四知道”

1.知道孩子去哪里;2.知道孩子做什么;3.知道孩子和谁去;4.知道孩子何时回。

“六个不准”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擅自下水施救。

如果看到同伴落水,

请用正确救援方法!

火灾

一般人都会觉得干燥的天气,才需要注意防火。而下雨的天气,空气水分多,是不会发生火灾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进入高温炎热时节,家庭用电量剧增,如不注意用火、用电、用气,火灾发生的风险依然存在!提醒家长做好这三点:

1.家用电动车请不要长时间充电和在室内、楼道里充电;2.夏季居民家庭用电量增大,请不要乱拉乱接电源,不超负荷用电,及时更换维修老化电器设备和线路,外出时要关闭电源开关。3.家中使用蚊香时,要放在金属支架上,并将支架置于不燃烧的器皿内,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与家具、床铺保持一定的距离。食物中毒

一般食物中毒,从进食到发病的间隔时间为几分钟至几十小时不等,多数出现在三天之内。患者临床表现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偶尔伴有发热等,吐泻严重时还会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昏迷、休克等。

防止孩子病从口入,家长需要把好这些食品安全关——

1.从市场买回的蔬菜,先要浸泡一段时间(一般为20~30min),然后冲洗干净,这样就可以去除蔬菜中一部分残留的农药;2.食物的加热一定要到火候,也就是一定要把食物做熟了,不能盲目追求鲜、嫩;3.做菜时一定要生熟分开;4.消毒。开水煮沸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消毒方法。餐具经过清洗可以去除大部分微小生物,如果煮沸几分钟则效果会更好;5.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要及时冷藏(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60℃以上);冰箱不是“保险箱”,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最好放微波炉内解冻、冰箱冷藏室解冻或使用清洁的流动水解冻。中暑

年纪小的孩子,汗腺发育尚未完全,体温调节功能较弱。此时家长们应当特别留心,要能及时分辨孩子中暑的症状,做到事前积极预防,事后正确处理!

1.不要长时间在阳光底下暴晒。必要时应减少白天外出时间,或傍晚比较凉爽的时间出门;2.注意做好防晒措施。佩戴太阳镜、太阳帽、防晒衣,使用太阳伞。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适量涂用防晒霜;3.发现孩子可能中暑后,要尽快移到阴凉处,减少衣物,以降低体温;保持呼吸道顺畅,以免呕吐堵住气管造成窒息;4.积极物理降温。用凉水擦洗身体或洗澡。体温超过38.5度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烧;5.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水,帮助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6.发现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注意对症处理。如果有重度中暑症状,应及时送医诊治。孩子被困车内

每年夏天,都会有孩子被粗心的大人遗忘在车里,导致中暑,甚至死亡。据南国都市报报道,6月10日,定安一位家长因为疏忽将1岁半的孩子反锁在车内。幸好消防人员及时破窗救人,最终化险为夷。

研究发现,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的温度就能升至65℃,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半小时就能致命。由于儿童发育未完全,其体温上升、体内水分散失的速度远比成年人快,其呼吸系统和耐热能力也不如成年人,因此在“闷罐车”里极易发生“热射病”。

为避免孩子在车内发生意外,提醒各位家长——

①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大人下车时养成查看后座的习惯,即使是短时间下车也不能单独留下孩子。独自带孩子出门时,可将重要物品放在孩子身边,提醒自己还有孩子。

②不要贴过暗的车窗膜。万一孩子被困车内,浅一些的车窗膜也好让自己和其他人及时发现。

③车内准备儿童哨子、小喇叭等发声玩具,能让孩子在紧急时吹哨子求救。

④尽快解救。家长如果发现误将孩子锁在车内,应立即用备用钥匙打开,或敲碎车窗玻璃救助。一块玻璃和孩子的生命安全相比不足为道,第一时间报警!

不仅是夏季,守护孩子不受意外侵害,需要家长时刻绷紧安全弦!平时给孩子做好安全教育,打好安全“预防针”也很重要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gm/7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