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404040扬州发布高

“大暑就是大部分人都要中暑的意思,好写实啊!”

”扬州人说:我们不和住在温度40℃以下的人做朋友,因为不熟……“

”这个天里,能出门相见的都是生死之焦,啊不,生死之交啊……“

”到今天才真正懂得:‘哪凉快哪待着去’绝不是一句骂人的话,这绝对是最真挚的关怀,最深藏不露的关爱!

1

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年7月,“中暑”被列入了国家法定职业病目录。

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安健〔〕89号)

第三条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

第八条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一)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第十七条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2

产生中暑的原因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①产热增加;②热适应差;③散热障碍。

高温条件下,通风较差、湿度较高、无降温措施等就很容易发生中暑。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疾病因素: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其他因素:老年、体弱、肥胖等。

3

高温会引发哪些危害

人体的热平衡

人体保持着恒定的体温(37℃),对于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都十分重要。但在高温、强辐射和高气湿环境中作业时,劳动者自身的散热只能靠蒸发来完成、甚至受到阻碍,

严重影响身体的热平衡。

水盐代谢

当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8%,而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时,就可能出现无力、口渴、尿少、脉搏增快、体温升高、水盐平衡失调等症状。

神经系统

在高温和热辐射作用下由于负诱导,使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功能受抑制,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均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循环系统

由于大量出汗,血液浓缩,同时高温使血管扩张,末梢血液循环的增加,加上劳动的需要,肌肉的血流量也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使心跳过速,而每搏心输出量减少,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也有所改变。

消化系统

由于高温环境中胃的排空加速,使胃中的食物在其化学消化过程尚未充分进行的情况下就被过早的送进十二指肠,从而使食物不能得到充分的消化。体内血液重新分配,皮肤血管扩张,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这样就会引起消化道贫血。

其他(泌尿系统等)

此外,高温会加重肾脏负担,并降低机体对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的耐受度,使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更明显。高温还会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抗体形成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下降。

4

高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

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

人体受到对流热和辐射热的作用。

接触作业:冶金工业:炼焦、炼铁、轧钢车间;

机械制造: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

炉窑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

锅炉间:火力发电厂、轮船。

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型)

特点:高气温、高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接触作业:液体加热或蒸煮:印染、缫丝、造纸

潮湿的深矿井:食品加工:屠宰、肉食加工

3)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港口的装卸、灌包、建筑、运输、苫盖、调度指挥,特别是船舶清仓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码头面及的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5

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

辐射: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时,辐射散热约占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及足部。温度33℃时,辐射散热降至零。

传导与对流: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变热的热物质分子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导较空气快倍

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的热量。

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依靠出汗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

6

中暑临床症状

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出现先兆中暑的症状,且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诊断为轻症中暑。①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②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③肛温升高达38.5℃以上。

重症中暑(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

热衰竭: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增加,不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产生晕厥。一般发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暂时下降、晕厥等症状。体温稍高或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腓肠肌为最。痉挛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热射病: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失衡所致。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而后出现无汗,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甚高。

7

中暑的治疗原则

1)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各部发现员工疑似中暑后,应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在患者头部、全身擦拭。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

2)热衰竭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对症处理。静脉给予盐水虽可促进恢复,但通常无必要,升压药不必应用,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避免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衰

3)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措施,必要时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4)热痉挛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YZCDC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gm/7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