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分类与处理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发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主任赵伟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种,对人的生命危害最大,死亡率超过50%,其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如此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

大脑在全身器官中产热量最大,热量消耗占全身的1/3。同时,脑细胞也非常娇嫩,承受不起40℃的高温。一些经过抢救幸存下来的热射病患者,有的长期处于植物人状态。

 

中医如何防治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其常见的诱因。

  症状有轻有重

  中暑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重症病例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等。主要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3种情况。

  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可以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如果上述症状加重,则轻症中暑症状,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有可能是轻度中暑,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几个小时。

  重度中暑时,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重症中暑症状,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中暑分阳暑阴暑

  中医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且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等,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阳暑须尽快救治

  阳暑的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阳暑往往发展很快,由于身体表面的血管高度扩张,血液过多灌输到体表,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抽搐、昏迷,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痛、头晕、脸红、身热、大汗等先兆症状,必须尽快救治。

  具体方法如下: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为其扇扇子、敷凉毛巾降温;清醒者可喝些绿豆汤、淡盐水、荷叶水、绿茶、酸梅汤等,也可吃些西瓜;用清凉油抹额头、太阳穴;服十滴水或仁丹,老弱患者可含2~3片西洋参。另外,按压百会、掐人中能使患者清醒。

  治疗阳暑可用张仲景的白虎汤或西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预防阳暑要注意夏日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准备充足的白开水等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备应急之用。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可多喝绿豆汤、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阴暑可选藿香正气散

  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

  阴暑的发病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正如明代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换而言之,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所以阴暑不像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

  阴暑病程比较长,湿邪黏滞,治疗不对路,患者很苦恼。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阴暑的原因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

  阴暑的治疗以解表清暑为法,首选藿香正气散(现有口服液、滴丸等制剂)。

  藿香正气散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适用于因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也称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表现为头痛身重、四肢酸痛、怕冷发热、无汗等,有的还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

  另一方面,“藿香正气”中大多数药都具有辛温燥湿作用,对于在“桑拿天”中因湿度大、暑热挟湿而引起的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等症也有较好疗效。但对于“阳暑”和“暑热感冒”(俗称“热伤风”)则不适宜。对于阴暑,还可取冬瓜皮、陈皮、生姜、藿香、佩兰各5~10克煮水喝。体弱者可含3~5片西洋参。白扁豆山药粥、荷叶粥能刺激脾胃,有助于利水化湿,是不错的食疗方。

  注意不能吃寒凉的药物和食品。在前胸后背刮痧也有效。阴暑有腹泻、恶心者,可将生大蒜3~5瓣捣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预防三要三不要

三不要:

不要饮用某些饮料

含酒精或高糖饮料会导致身体失去更多体液,不宜饮用;避免饮用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尽量不要高温时段外出

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分,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并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佩戴宽檐遮阳帽及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外出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如藿香正气丸、仁丹、风油精等。

不要忽略身体状况

如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有必要应及时就医;对老、幼、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等一些容易受高温天气影响的特殊人群,应加强看护。

三要:

要多喝水

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运动,都应增加液体的摄入。如果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ml)。对于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员,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过饮用盐开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要清淡饮食、充足休息

高温天气下,饮食应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

夏天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供适宜的饮食对预防中暑也同样重要。高温环境下,人体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对蛋白质和维生素要求也比较高,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又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喝汤,多喝茶,多喝粥,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要在室内避暑适度降温

在室内可通过空调、电扇降温;当室内温度高于35℃,风扇就没有降温作用,应考虑使用空调。

赞赏

长按







































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颠病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lizhongshu.com/zscl/1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